星期三, 1月 27, 2016

瑞士小孩為何不尖叫? + 懂外語才有競爭力

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第3首 Liszt: Les Préludes / Thieleman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崔苔菁、張艾嘉、胡茵夢」 一線女星難逃蔣家手心?


 
葉卡捷琳堡始建於1723年,以聖凱瑟琳為名,紀念彼得大帝之妻、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葉卡捷琳堡歷來都是俄羅斯重要的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和科教中心,是俄羅斯重要的軍工業生產基地



瑞士小孩為何不尖叫
有小孩的家長,一定要看!    


前一陣子,去瑞士玩了兩個星期,頭幾天,總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但想也想不出來就竟是哪裡不對。後來終於發現瑞士跟台灣最大的不同:就是瑞士的小孩完全不尖叫
在台灣,到處都可以聽到小孩的尖叫聲,鄰居的小孩、大賣場裡的小孩、百貨公司裡的小孩、路上的小孩、捷運裡的小孩,無處不尖叫。
我非常怕吵,聽見小孩的尖叫聲,真的讓我神經都快斷掉。但常常看到旁邊疲倦不堪的父母,我也不忍心在內心苛責:「究竟是怎麼教小孩的」只能默默的想:「小孩可能就是天生會尖叫的動物吧!」但這個想法,在瑞士完全被打破。
瑞士小孩不但不尖叫,個個還乖得很。無論是小到還躺在嬰兒車裡的嬰兒,一直到國小年紀的小孩,各個乖巧有禮,即使亂跑也不會脫離父母的視線。瑞士的父母看起來都一派輕鬆,養個小孩,似乎比養狗還簡單。
後來在瑞士各地旅遊,我特別觀察瑞士父母究竟有什麼秘方,每天可以把自己打理的光鮮亮麗(台灣的父母看起來都無力打理自己還兼精神萎靡),小孩又不吵不鬧,規矩守禮。而且,也很少在路上看到保母,多是父母自己帶著小孩我只能說,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後來我發現,瑞士人對於小孩的教養方式很簡單,就是「生活以大人為中心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做什麼。跟台灣人完全相反,台灣大人的生活只剩圍著小孩團團轉,婚前的活動,幾乎全部放棄。但瑞士人可不是這樣做的,大人的活動不會因為小孩停止。而且,絕對不是開玩笑。
由於瑞士盛行健行爬山,我在火車上看到一對父母背著登山重裝備,帶著四個小孩,最小的大概三歲,大的不超過十歲。這在台灣,根本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台灣父母不可能帶三歲的小孩登山健行的)
然後在維威(就是EVIAN礦泉水的來源地附近),我看到更扯的事。大人都在玩帆船,小孩在幹嘛呢?(看來都只有十歲上下)也在玩帆船啊,不過換成小型的帆船而已(旁邊有救生員)
瑞士的大人要做什麼事,小孩就得去幹嘛。大人在山路上騎越野腳踏車,對不起,只要是脫離嬰兒車的小孩,照樣得騎。在瑞士,沒有大人要配合小孩,大人放棄自己活動這件事
甚至夫妻用餐也是,要是台灣,夫妻雙方在餐桌上一定只關心小孩,小孩變成大人唯一的焦點。但在瑞士,可沒這回事。我在蘇黎士看到一對夫婦,兩人帶著兩個小孩,一個能走,一個還躺在嬰兒車裡。夫妻兩人談笑調情(是真的在調情),絕沒小孩說話的份,更不會將餐桌焦點從夫妻互動變成只看小孩吃什麼、小孩有沒有受傷這種無聊事情。
相對的,在比較之下,我覺得台灣的小孩非常神經質跟焦躁。後來想想,我覺得很多台灣的夫妻,在生了小孩之後,放棄婚前自己喜愛的活動,不登山、不到高級餐廳用餐、不騎腳踏車;然後生活只剩小孩,賺錢為了給小孩上補習班,生活內容只剩接送小孩,話題也只有小孩。但這樣的行為卻養成經常尖叫躁動的小孩,以及疲倦不堪的父母
後來,我想台灣小孩的尖叫是有原因的,他們可能藉由不斷的尖叫,想告訴父母,大人太多的注意力,讓他們喘不過氣吧……

PS.日本絕對比新加坡還要進步,新加坡仍然還有許多華人的小孩會大聲小叫,日本人幾乎沒見過,日本人二十多年前就有一套三歲定型教育,非常成功,包刮台灣人,特別是中國人,還很遙遠,這都是家教的問題,因為、中國教育從來沒有教育我們的孩子如何懂得尊重別人的存在!



~~~~~~~~~~~~~~~~~~~~~~~~~~~~

懂外語才有競爭力

【周行一】

我的朋友喜歡看台灣職籃,最近很擔心職籃的前景,因為有幾位明星球員被大陸球隊網羅去了。台灣人到大陸發展,比在台灣賺得多很多,早已不是新聞,幾乎各行各業都是這樣,娛樂界、文藝界、學術界、金融界等等比比皆是,這個現像只會愈演愈烈,兩岸的交流熱絡只是讓這個趨勢更迅速發酵而已。

其實台灣人不僅去大陸發展,例如王建民到美國打棒球,曾雅妮在全球比賽高爾夫球,更有千千萬萬旅居世界各地的台灣人在國外奮鬥。

這些人能到國外去開疆闢土是因為有移動力,有移動力的人所得才會高,具有國際行情;只能在原地打轉的人就只能接受地區性的待遇。

這道理很簡單,能移動的人,是別人需要的,行情當然好,移動不了的人需要依賴別人,所以薪水低,能移動的人可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到別的地方去發展,許多外籍人士跑來台灣教英文,先民移民台灣都是同樣的道理。

台灣人的所得已經有十幾年沒有什麼成長,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台灣人的國際價值沒有相對提高;第二、很多有移動力的人離開了。

一般人似乎較關切的是人才流失的問題,其實這是一體的兩面,台灣社會如果無法培養國際級人才,就不會有人能移動出去,所以台灣人的移動力代表的是國家人才培育的競爭力,能夠去大陸,甚至國外發展,反而表示台灣人有移動力,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人才有進有出才是健康的發展,而我們正面臨台灣人出不去,外面人才進不來的強大危機。

我國青年的移動力正被外人質疑中,我的朋友到美國留學後,在香港的一家國際著名投資銀行工作,最近告訴我,因為台灣青年的國際能力不足,他們是不會從台灣直接聘畢業生到香港工作的,新進同事都是從大陸、香港、新加坡、印度、澳洲等地直接聘來。

台灣博士的移動力也是堪虞的,畢業後第一個工作在海外的絕無僅有。在有工作經驗的台灣熟男中,只能到大陸發展的占大多數,但跡象顯示,台灣人的大陸移動力也已今非昔比,許多台幹正迅速被陸幹取代。

在吸引人才進入台灣,我們更是乏善可陳。當台灣人民把國外人才當成是自己的威脅時,我們的進步一定有限,美國MIT有一位教授曾被記者問到,MIT有大量外籍教授,是不是表示美國出了問題,他的回答很簡單:「這些外國人不是我們的問題,他們是我們的答案!」台灣的問題正是台灣人把答案當成問題了,而且自己的答案愈來愈少,結果是我們走不出去,別人也進不來。

我們每個人都應勉勵自己成為別人的答案,不斷改善移動力。英文語文能力是基本移動力,兩個月前在捷運上碰到一位曾教過的學生,因為我上課時一再強調英文的重要,他從此勤練英文,退伍後進入一個世界級的投資銀行工作,最近被派到紐約受訓三個月,英文無障礙讓他在紐約受訓時如魚得水。

移動力還要靠其它的條件,例如文化適應性強、具嘗試精神、專業度高、常識豐富、待人處事圓融等等,這些都需要自己能意識到移動力的重要,才會經年累月的去培養,只要變成一位有移動力的人,你就不再擔心無法加薪,老闆反而會搶著幫你加薪呢!(作者為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

(^_^)HA HA HA 笑話


訓狗-夠狠的回答

有位雍容華貴的太 太正在挑選水果,她的小狗趁她不注意,用舌頭逐個舔著貨架上的蘋果。店主很不高興,但還是禮貌地請這位太太注意她的狗。

她立即嚴厲地對小狗喊道:不准再舔! 這些蘋果還未洗過,髒!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