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19, 2018

出了12位博士,而得諾貝爾獎的他卻說自己是失敗者 + 放下的方式就是提起


《名人面對面》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美國能源部長 朱棣文


5個在地球上重力失效的神奇地方



華人第一學霸家族,三代皆教授,出了12位博士,而得諾貝爾獎的他卻說自己是失敗者!



感激 網友 來音(line) & 伊媚兒
 



朱棣文」這個名字,對很多國人來說可能並不熟悉,可他實際是美國極負盛名的華裔科學家,更是「華人參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深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賞識。

朱棣文由歐巴馬提名,擔任美國能源部第12屆部長

30歲進入享譽學界的貝爾實驗室、40歲成為史丹佛大學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就任美國能源部部長,他的人生每一步,都堪稱精英典範,可在朱棣文看來,自己卻是個「失敗者」。

朱棣文

朱棣文說自己是個「失敗者」,也許有一些自謙的因素在裡頭,不過在了解他家卓越的文化學歷背景之後,你就會發現這種說法竟然有些道理。

有時,生在一個擁有眾多傑出人才的家族中,再聰明的人也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讓朱棣文如此「謙遜」又「自卑」的大家庭,展現的是旁人難以想像的書香習俗和學霸基因。

讓朱棣文這麼說的家族,你能想像嗎?

一門12博士,三代皆教授
高曉松在提到自己家族的時候,曾很自豪地說過:我們家都是知識分子,碩士都算是文盲。的確,在高曉松的家族履歷中,「清華」、「院士」這樣的字眼隨處可見,滿眼都是國之棟樑。

高曉松出生在一個顯赫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不過,如果高曉松看到朱棣文的家庭情況,可能除了嘆服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因為朱棣文他家簡直就是「常春藤收割機」和「博士生產器」。

祖父,朱祝年,江蘇太倉城廂鎮讀書人,十分重視培養後代。外祖父,李書田,天津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家、水利學家。

大姑媽,朱汝昭,早年曾留學日本。二姑媽,朱汝華,化學家,芝加哥大學化學工程教授。三姑媽,朱汝蓉,化學教授。父親,朱汝瑾,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美國三所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母親,李靜貞,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哥哥,朱築文,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史丹佛大學醫學系教授。弟弟,朱欽文,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美國頂尖律師。妻子,Jean,物理學博士,史丹佛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難怪朱棣文會自嘆不如
朱棣文的家族履歷其實不止於此,據了解,他的父兄輩中至少有12位博士或大學教授。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讀書人,雖然接受的都是四書五經、科舉八股的舊式教育,但經歷了清朝末年「洋務運動」的思想啟蒙,他深知走出國門、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在開明祖父的影響下,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和姑媽們都沒有被送去舊式私塾接受教育,而是能夠積極追尋自己所喜愛的道路,尤其是奔赴海外留學深造,最終在專業領域有所造詣。

可以說,是祖父為朱棣文的「美國夢」埋下了伏筆

父親一脈的優秀,還不足以成就這個華人學霸家族的傳奇,朱棣文的母親李靜貞,和丈夫朱汝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夫妻倆也都是該校的博士。

在那個年代裡,一個女生能拿下美國名校的博士學位,可想而知是多麼不容易。李靜貞自身的優異,想來也和家教有著密切聯繫。

因為她的父親、朱棣文的外祖父,正是大名鼎鼎的水利學家李書田,他不僅擔任過高校校長,還坐到了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位子。

朱棣文的外祖父李書田

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門當戶對」,成就的是「強強聯合」下的卓越家風。

朱棣文的兩個兄弟,都是哈佛、麻省理工這樣的常春藤名校出身;自詡為「失敗者」的朱棣文,也早就用「諾貝爾獎」和「能源部部長」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讀書和學識的重要性,在這一家子身上顯露無遺。

左起為二哥朱棣文、小弟朱欽文和大哥朱築文

「我是第一個沒去常春藤的人」

生長在學霸家族的朱棣文,即使如今已經擁有諸多令人羨慕的成就和頭銜。和他的父母兄弟相比,走的卻是一條相對「離經叛道」的道路。朱棣文坦言自己是「第一個沒去常春藤盟校的人」

的確,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朱棣文,沒能像哥哥弟弟那樣考入世界知名的常春藤盟校,而是去了相對平凡的羅徹斯特大學

在同齡學生準備SAT考試的時候,朱棣文還在中學階段輟學了幾個月,原因是「壓力太大」。在他上中學的時候,他所在的這個學霸家族早就聲名在外,老師們也對他有很高的期待,天天念叨著「你應該像你家裡人一樣優秀才對」。

在過高的期待下,朱棣文直言自己「做不到」

於是在他九年級的時候,被過高的期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朱棣文,乾脆好幾個月沒去上學,徹底「放飛自我」。他的這一舉動讓家人十分憂心,一度以為這個孩子可能就這麼「廢了」。

然而,朱棣文最終還是回去參加了SAT考試,在毫無復習準備的情況下考出了不錯的成績。小編覺得,這個結果除了是因為他的「學霸基因天生注定」,好像也沒有什麼別的解釋了……

回憶起這段經歷,朱棣文哈哈大笑

雖然朱棣文看上去有點「離經叛道」,可他卻始終清楚自己的愛好所在,並樂意為此而努力。早在幼兒園的時候,朱棣文就發現自己對探索世界原理有著濃厚興趣

從小他就喜歡動手拆來拆去,家裡也總是堆滿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螺絲釘和塑膠模型。為了實現一次「手工創作」,他甚至一度燒壞了家裡用餐的塑膠桌子。

這種驚人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和物理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羅徹斯特大學畢業後的朱棣文,在興趣愛好的驅動下讀完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物理學博士,隨後開始專注於關於原子和粒子雷射冷卻的學術研究,並最終於49歲那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談起獲獎的經歷,朱棣文顯得比較淡定,最讓他高興的,可能就是在家人面前不會那麼抬不起頭了,「感覺諾貝爾獎比常春藤厲害多了」。

朱棣文是第四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直爽又率性的人,卻在氣候變暖的議題上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認真勁。他說,有很多人會覺得,幹嘛要考慮一百年之後的事情,我只想說對不住,這事還真要考慮考慮。

朱棣文支持對可替代能源與核能的研究,並認為必須用它們來替代現有的化石燃料,以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他的想法也成功引起了歐巴馬的注意,在歐巴馬的提名和支持下,朱棣文成功就任歐巴馬政府能源部部長一職。

朱棣文深得歐巴馬賞識

朱棣文當年的就職,無疑被許多人視為華人在美國融入主流、步入政壇的一個標誌。而他這位毫無政治經驗與商業背景、僅僅是素人出身的能源部長也曾遭受過眾人的猜測和非議。

對此,朱棣文曾霸氣回應:「若要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專家比政客更合適!」

樹高千尺不忘根
相比巨大的成就,忠孝的情義更讓人敬重。而朱棣文,正是這樣一個不忘本的人。他曾經說過,自己這輩子最內疚的事,就是小時候沒有好好學中文,現在中文也說不俐落。

朱棣文和他的洋媳婦Jean

在回顧自己的大半生時,這位生長在學霸家族的華裔老人說,自己走過的路從來都是「隨意的徜徉(follow the flow)」,即始終追隨本心

可以說,家族的傳奇影響並造就了他個人的傳奇,而他和他的家族的傳奇經歷,也注定會在華人精英的故事中留下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

放下的方式就是提起

 徒弟:“佛教是讓人什麼都放下嗎?” 師父:“不是。”

 徒弟:“可為什麼經常說萬緣放下?” 師父:“萬緣放下作甚麼?

 徒弟:“是啊,弟子也覺得很困惑啊。感覺佛法好像總是讓人趨向一種消極。弟子身邊也有一些人說:‘如果什麼都放下了,錢從何來?衣食從何而來?都不工作了,這個世界不就完蛋了嗎?’” 師父:“什麼都放下了會完蛋,什麼都放不下也會完蛋。”

 徒弟:“應當如何是好?” 師父:“替而換之。”

 徒弟:“……” 師父:“你能讓乞丐心甘情願放下手中的緊攥著的硬幣嗎?

 徒弟:“沒把握。” 師父:“你拿一石子能換回乞丐手中的硬幣嗎?

 徒弟:“不能。” 師父:“為什麼?

 徒弟:“因為硬幣更值錢。” 師父:“那你拿金子呢?

 徒弟:“那就行了。” 師父:“為什麼?” 徒弟:“金子更值錢啊。”

 師父:“所以,放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替換。放不下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得到更好的。用素食去替換肉食時,你就放下了屠刀;用佈施去替換索取時,你就放下了貪婪;用信仰去替換空虛時,你就放下了寂寞;用智慧去替換愚癡時,你就放下了執著;用正念去替換雜念時,你就放下了妄想;”;用隨喜去替換嫉妒時,你就放下了憂惱;用忍辱去替換報復時,你就放下了嗔恨;用慈愛去替換貪愛時,你就放下了心痛。

不懂得提起,就不會明白放下;想放下什麼,先懂得提起什麼。修行是用信仰去替換空虛的人生,用導航去替換無知的方向;修行是用解脫去替換惑業的系縛;禪悅是用定力去替換內心的衝動;聞法是用聞思去替換無義的所作;學善是用覺悟去替換無盡的煩惱;法喜是用去微笑替換生死的輪迴。

修行不是為了放下,而是為了懂得替換;放下是為了替換,用一種快樂代替另一種快樂;捨棄是為了承擔,用無盡慈愛去承擔無邊眾苦;替而換之,無憂無懼。除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善解脫。



~~~~~~~~~~~~~~~~~~~~~~~~~~~~~~~~~

(^_^)HA HA HA 笑話


升官

女法官對被告怒斥道:“我在這裏工作7年,居然在法庭上見過你7次,難道你不覺得羞恥嗎?”

被告反駁說:“法官大人,你一直不能升官,可不是我的錯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