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候救了669位兒童,50年後,他收到了一份驚喜..
「沈默 Silence」臺灣宣傳影片 3 分鐘
《沈默》是第一部全片在台灣拍攝完成的好萊塢一級製作。經由國際名導李安牽線和引薦,2014年,史柯西斯偕攝影師到台灣勘景,2015年年初,《沈默》劇組拉拔到台灣各地拍攝,地點遍及中影片廠、陽明山、平溪大華壺穴、金瓜石燦光寮古道、北投秀山國小、貢寮桃源谷、萬里焿子坪、金山、三芝、台中造浪池、花蓮牛山和石梯坪等地,前後在台灣待了8個月,動員750名演員和工作人員(包括超過350名台灣工作人員)、超過3000名臨時演員。台灣豐富的地景風貌和多元的天然地形,為這部背景設在17世紀日本長崎村落的史詩鉅作,增添美麗的自然風光。
近乎100%台灣製造電影「沉默」
他從納粹的眼皮底下救出六百多位猶太兒童,不料終其一生裡卻活在無限內疚中!
沒空者只看粗體字,尤其是彩色字,特別是紅色字即可
感激 網友 來音(line) & 伊媚兒
這個月的22號,Johan van Hulst去世了,享年107歲。這是一個值得被歷史記住的名字,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的故事…
Van Hulst這一生,做過很多事,當過校長,當過荷蘭議會的議員,也當過歐洲議會的議員,還在99歲時贏下了一場象棋錦標賽。
然而,最讓人敬佩和感動的,也許還是他在二戰時期為陌生人做的一切…
1940年5月,德軍入侵荷蘭,1942年夏天,納粹開始了對荷蘭猶太人的清洗行動。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中,荷蘭10.7萬的猶太人被送往死亡集中營,其中只有5,200人僥倖存活。
在猶太大屠殺期間,荷蘭的猶太人中,只有不到25%最終活了下來。面對這樣慘絕人寰的殺戮,超過26,500個非猶太人站了出來,冒著生命危險,偷偷拯救著命懸一線的猶太人。
這其中有5,595個來自荷蘭,而Van Hulst就是這5,595個中的一員。1942年,Van Hulst是一所加爾文教教師培訓學院的校長。
學校當時所在的位置很特殊,剛好位於猶太社區lantage。跟學校隔著一條馬路的,是一個荷蘭劇院。1941年,納粹控制了這家劇院,讓它的功能從劇院變成了「死亡中轉站」,納粹將荷蘭的猶太人先關在這裡,然後再轉移到其他在波蘭或荷蘭的集中營。
僅僅18個月,就有大約46000個荷蘭猶太人從這裡出發,前往集中營。當時管理這個劇院是一個德國猶太人叫Walter
Süskind,雖然他也是猶太人,但是因為他跟納粹黨衛軍的關係,得以成為納粹的「狗腿子」。
1943年,納粹又佔領了劇院對面的托兒所。從此之後,納粹會把抓來的12歲以上的猶太人關在劇院,12歲以下的猶太人關在這個托兒所。
雖然是關在托兒所,但大家都知道,這些孩子很快就要面對悲慘的人生結局。當時管理托兒所的,是一個名叫Henriëtte Pimentel的女士。
雖然表面上,Walter Süskind和Henriëtte Pimentel都對納粹言聽計從,也協助著管理這兩個死亡中轉站,但背地裡,他們卻在拼盡全力救人…
然而,如果只是他們倆,事情可能很容易敗露,也很難大規模救人,這時候,Van
Hulst就成了關鍵的一環,因為他所在的學校剛好就在托兒所的隔壁,他們後院的花園中間就隔了一道籬笆。
如果Van Hulst能幫忙,將托兒所的孩子偷偷運出去,那事情就容易操作多了。
在那個納粹殺人不眨眼的年代,在納粹的眼皮底下偷出猶太人,這無疑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然而,在聽到這個計劃之後,Van Hulst義無反顧得選擇了加入。
Walter Süskind、Henriëtte Pimentel、Van Hulst三個人,組成了一條救人的鏈條。猶太孩子被送到托兒所之後,托兒所裡的看護,會透過後院的籬笆把孩子交給Van Hulst,這些被偷偷轉移出來的孩子會暫時呆在Van Hulst的學校,然後等待最佳時機被運出去。
因為學校和劇院的中間隔著一條路,路上會有電車經過,當電車經過的時候,剛好能夠擋住劇院納粹守衛的視線,通常在這個時候,Van
Hulst和他的學生會把猶太孩子藏在籃子裡或是麻布袋裡偷偷送出去交給在後面接應的組織。
整個過程中,Walter Süskind和Henriëtte Pimentel也會天衣無縫得進行配合,在他們登記的猶太人到達名單中,已經逃跑的猶太人,他們會故意不去登記。
因為每個人的配合,這條救人線路才能一直保持暢通,但是,因為他們是在納粹的眼皮底下偷人,事情都不能做的太明顯。
所以,每次救人,也只能救其中的一小部分。「每個人都知道,如果又來了30個猶太孩子,我們沒辦法把這30個全都救出來。」「我們必須要做出選擇,而最讓人難受的事情,就是做選擇。」
為了不引起納粹的懷疑,這三個人還要當著納粹的面表現的非常「狗腿」,Süskind,劇院的員工,托兒所的看護,都會表現得非常順從,「衷心」得幫納粹關押這些猶太人,然後趕他們前往集中營送死。
Van Hulst也會表現得像個不喜歡管閒事的老師。據說,那時候,如果有學生轉頭去看納粹的守衛,Van Hulst就會大喊:讓他們好好做事,你們別瞎管閒事!然後,他還會朝納粹守衛眨眨眼以示支持。他經常演類似的戲碼,為的就是讓納粹以為他是自己人。
背後救人的每一環,都驚心動魄,稍微一個閃失,參與者就徹底玩完。中間當然還得靠點運氣…有一次,政府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派了一個檢查人員來到Van Hulst的學校,毫無準備的Van Hulst,還來不及轉移正藏在他學校的猶太孩子。
就在檢查人員在巡視的時候,孩子們的哭聲引起了他的注意。「這些是猶太孩子嗎?」Van Hulst回答道:你不是真的想讓我回答吧?
如果這個檢查人員是納粹的人,那Van Hulst可能早就不在這個世界了。但是他運氣不錯,這個檢查人員剛好也是一名猶太人的同情者。
最後,他只說了一句:「以上帝的名義,請千萬小心」。在好心人緊密的配合下,大約600-1000個猶太兒童被偷偷救了出來。
但是,這條解救鏈在1943年突然斷了。那年7月,托兒所的負責人Henriëtte Pimentel突然被捕,兩個月後,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殺。
同月,納粹宣布將清空她原來管理的那個托兒所。這時候,裡面還有很多孩子沒被救出來。在這些孩子被清走之前,Van Hulst決定再抓住最後機會救出其中一部分。
「想像裡面可能還有80、90或者70、100個孩子,你要決定救其中哪幾個,那真的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天,因為你知道那些留在裡面的孩子會在無助中死去」。
到1945年,參與這場解救行動的3個主要領導人物,Henriëtte Pimentel已經被殺,Walter Süskind的妻子和女兒死在了集中營,他自己在38歲時,在中歐某處進行納粹組織的行軍過程中死亡。
一名參與解救行動的成員被捕,刑訊逼供下,招出了Van
Hulst。在納粹即將到達他所在地方對他進行抓捕的前幾分鐘,有人將消息及時透露給了他,為了保命,他不得不開始了逃亡的生活,東躲西藏,一直到戰爭結束。
最後,他成了這場猶太兒童解救行動的3個主要人物中,唯一僥倖存活下來的人。
1972年,Van Hulst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名族義人」的頭銜,這個頭銜是以色列政府專門為那些在戰爭中幫助過猶太人的非猶太人所頒發的。
2015年,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尼雅胡見到Van
Hulst時,對他說:「我們都說:那些拯救了一個人生命的人,就是拯救了一個宇宙,你拯救了幾百個的宇宙」。
然而,儘管收到了各種榮譽,陪伴Van Hulst一生的,卻是無盡的自責。「我想的永遠是那些我沒能救出來的孩子。」
「最後那次,我救出了12個孩子,接下來的一生,我都在問自己,為什麼當時不救13個?」
~~~~~~~~~~~~~~~~~~~~~~~~~~~~
有一種「尊重」叫:守口如瓶!
懂得尊重別人的人,終將贏得別人的尊重。無論何時,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贏的他人的信任。生活中,我們不僅要保存自己的秘密,也要尊重他人的秘密。
有些人心性不穩定,受人盛情款待時,常會把心裡話傾吐殆盡,特別是酒醉飯飽之後,最易吐真言:「咱們朋友一場,以你我多年的交情,今天我什麼都沒保留,全跟你說了,你千萬不要跟別人說!」
俗話說:「秘密若從口裡出來,就已出了大門了,以後會遍於全世界。」所以,過了兩三天後,這個朋友又在別人面前,上演了同一齣戲……
如此不能保守秘密,只會令信任自己的人徹底失望。因此,我們對於別人的秘密,務必要守口如瓶。
曾有一個人去某跨國企業應聘,來求職的人很多。面試一輪之後,進入筆試環節。這些題對他來說都不難,他快速寫著,卻被最後一題難住了。
題目是這樣的:「請寫下你之前所任職公司的秘密,越多越好。」
他看看周圍,發現其他的人都在奮筆疾書。他想了想,拿著試捲走到考官面前說:「對不起,這道題我不能答,即使是我的前公司,我也有義務保守秘密。」說完,他就離開了考場。
第二天,他收到這個企業的錄用通知書,老闆在通知書的末尾寫道:「有良好職業操守,懂得保守秘密的人,正是我們需要的。」
可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終將贏得別人的尊重。無論何時,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
(^_^)HA HA HA 笑話
送人了
天冷了,丈夫找毛衣。妻子說:「洗了一下,小了,送給我哥了。」
丈夫又找毛褲。妻子又說:「洗了一下,小了,送給我弟了。」
丈夫火了:「你把我也洗一下,送給你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