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新年故事
最特別的年菜大驚奇
「聽得到喔!我們來救你了」 搶救對話令人感動振奮
除夕的典故傳說
沒空者只看粗體字,尤其是彩色字,特別是紅色字即可
感激 網友 來音(line) & 伊媚兒
除夕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典故傳說
話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
由於冬季在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裡嗎?
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裡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
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
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
「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挨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
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
由於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裡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
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裡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夜為什麼要放鞭炮?
在除夕夜的時候,大街小巷都是鞭炮聲,全國都是洋溢著春節的氣氛,熱熱鬧鬧的。那麼關於除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炮竹,這個習俗是如何由來的呢?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裡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另一說「夕」)。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隻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
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鞭炮為什麼都是紅色的?
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因為紅色喜慶,所以鞭炮也做成紅色的。
~~~~~~~~~~~~~~~~~~~~~~~~~~
台北大稻埕年貨大街傳統與新型衝擊
鄭仲嵐 / BBC中文台灣特約記者
台灣膠彩畫大師郭雪湖著名作品〈南街殷賑〉局部圖,將30年代大稻埕的繁華景觀展現無遺。
圖片來源:民藝埕 facebook
走進位於台北市西區大稻埕的迪化街,一股中藥材與乾貨清香即刻撲鼻而來。冉冉白煙與線香環繞當地寺廟,對於老台北市民來說,這是再也熟悉不過的過年光景。
200多年來,大稻埕始終是當地傳統食材的集散地。從當年洋人來此設洋行交易至今,每當逢年過節時,此起彼落的叫賣聲與人潮總是將大稻埕擠得水洩不通。過往,大稻埕是全台灣過年年貨銷售的金雞母。
「以前過年氣氛真的很好,光是辦年貨,兩周就有人賺台幣超過百萬」。大稻埕土生土長,服務於當地百年古蹟霞海城隍廟,71歲的蔡陳婉婉回憶起小時候的榮景,依舊曆歷在目。
不過,近幾年來到大稻埕辦年貨,傳統的景象被夜市的攤位佔據。蔡陳婉婉說,許多老一輩過世後,店鋪被出租。讓這邊的過年味感覺更像觀光夜市。
昔日過去「買乾貨,辦年貨」就要來到大稻埕的歷史,隨著這十幾年來網路的快速發展,也遇到不少瓶頸。近幾年「網路辦年貨」興起,不少年輕人與小家庭喜歡網路的方便與習性,「一鍵下單,家中收貨」,讓傳統的老街區商業型態出現變化。
一度面臨沒落
根據台灣雅虎奇摩提供給BBC中文的資料顯示,2018年的「電子年貨大街」業績,比2017年年的農曆年成長3成。其中年輕人最愛網路上辦的年貨,第一名居然是資訊產品,隨後是家電用品。而最熱銷年貨產品居然是「自拍神器」。
對比過去老一輩的「年貨」,不外乎都是乾貝,蝦米,魚鰾等海鮮乾貨,或是各式點心糖果,現代的年輕人則是喜歡用網路,購買時髦的電子商品。傳統與現代一輩認定的年貨,似乎也出現差距。
事實上,大稻埕老街過去除了網路衝擊,也有一段不短的黑暗期。大稻埕從清朝時代開始因為靠近淡水河邊,100多年來都是商業中心。但從90年代起,台北市快速朝向東區發展,商業高樓林立,經濟重心東移,商機與工作漸漸失去。
1895年創業的當地點心老店「李亭香」,第五代李佳陽向BBC中文回憶:「小時候每年春節期間都忙不過來,我在廚房幫忙削蘿蔔皮,削到我一度對過年充滿恐懼」。
青春期對於家中生意反感,國中高中的李佳陽選擇住校,大學與工作也刻意遠離台北。直到90年代末,偶然回到大稻埕,才發現沒落之快速令他難以想像,「很多人都搬走了,年輕人一輩都離開了」。
大稻埕手繪地圖(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年貨型態轉變
1996年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開啟「年貨大街」計劃,希望藉由年貨促銷促進當地經濟。起初在2000年代,收到不錯成效。然而,進入2010年代後,電子商務逐漸成熟發展,傳統年貨大街又再度面臨挑戰。
根據台北市商業處提供的數字,2013年的大稻埕商店街依舊有近100萬遊客與15億元台幣營收。但在2016和2017兩年,來客數則減低為87萬與84萬,呈現逐漸下滑。有媒體認為,「科技買年貨」,讓傳統的年味漸漸消失了。
除了市區開發快速,新的一代也漸漸對傳統年貨印象不再大稻埕當地老店,祖傳三代的「李日勝」第三代少東,正好同名的李日勝則說:「認真辦年貨的老一輩在下降,取代而之的是伴手禮的比例增加」。
李日勝認為,「年貨」其實一直都存在,它只是在年輕人中轉化成「伴手禮」的形式。縱使他們想方設法,希望年輕一輩可以接觸乾貨與藥材,但當初年輕人還是對此疑慮。
「傳統的年貨店面,都是散裝大包麻袋放在地上,年輕人不好意思問,甚至連踏進店門都不敢,覺得太有距離感」。傳統街市習慣秤斤論兩,很多年輕人沒有斤兩概念,「有時看到幹貝一斤3000多塊,他們就嚇跑了,其實用量根本沒這麼多。怎樣讓他們願意踏進來,我們下了很多功夫」。
最後,李日勝店鋪這幾年拋棄過往的方式,除了將店面進行翻修改造,也改用以公克計算的小包裝出售乾貨,符合現代小家庭需求。店員也會在顧客購買後,不厭其煩地說明乾貨的泡發與煮食方式。
同樣,老字號李亭香的第五代李佳陽,也是從20年前就力主進行店鋪改革:捨棄了很多賣不好的西式糕餅品項,專心做口碑最好的中式糕餅,將店面重新改造歷經長時間的家庭革命,李佳陽至今仍深有感觸:「那段時期真的是相當辛苦」。
面臨網路挑戰
挑戰一波接著一波,網路年貨的崛起,同時也成為老店在新世代的關卡李佳陽對此則說:「網路年貨圖像再怎麼漂亮,畢竟是透過螢幕去傳達,還是冰冷的。但大稻埕充滿各種香味:中藥香,食材香味與餅的香味,它是種嗅覺衝擊,而且這邊有著百年以上的洋房建築物,它有著老舊與新創意的結合」。
李日勝店鋪則是這幾年運用網路的便利,開始營運起自家網路商店第二代的老闆娘王麗蘋說:「很多網路的東西都是主打便宜,但我們就鎖定高規格食材,逆向操作網路市場。有些信任的老顧客,知道我們的品質,就會安心地從網路下單」。
同時,李日勝也與台北市商業處合作改造店面,將其改為明亮,動線好的空間拋棄傳統塑膠袋,採用高級的包裝:「實體店面是展示,讓客人有好的購物空間外,讓客人也要安心」。這幾年下來,顧客開始穩定回流,年輕一輩開始願意接受傳統年貨。
再找尋社會連結
「食物消費與在地連結是息息相關的,網路的興起固然會改變人的消費習慣,但科技只是反應一時社會形態,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會自己找到新的連結模式」。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專長食物消費與認同的何撒娜向BBC中文網如此說明。
何撒娜說,網路購物的繁盛,只是在科技進步的當下,個體化與疏離的城市中成為一時主流。然而,人類終究需要社會連結,傳統市場正是創造連結的場所,一旦面臨挑戰時,老店會再自我進化,重新拉回與人的交流。「我不認為目前的網路購物型態讓傳統市場受到很大挑戰」,她說。
面對現在客流量回穩,李日勝希望可以將店鋪變得更精緻,成為專賣傳統乾貨與冷凍海鮮,而非傳統雜貨式店鋪。李佳陽則計劃,推出更多傳統作餅課程,讓台灣與國外旅客可以體驗大稻埕當地的制餅文化。
當今,科技日新月異,消費模式也在不斷自我進化,仍有不少傳統店家願意堅守自家產品,同時用新型模式重新開啟與下個世代的連結。大稻埕飄香200多年的食材香,雖一度無望,仍有不少人試圖讓其出現一道曙光。傳統年味依舊沒有消失,而轉化成別種形式持續飄揚。
~~~~~~~~~~~~~~~~~~~~~~~~~~
(^_^)HA HA HA 笑話
老師聽完會氣死的答案
教師:“聲音和光,哪個速度快?”
學生:“聲音。”
教師:“你根據什麼說聲音的速度比光快呢?”
學生:“這太簡單了!每當我打開電視機,總是先聽見聲音後看到畫面。”
**********************
一位化學老師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談氧氣的發現。這位老師說:“氧氣是在18世紀才被發現的……”
“既然這樣,在此之前,人呼吸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