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秘密 直擊米其林餐廳廚房
世界上最有正能量的語言
米其林的秘密
摘星之後這些名廚、名餐廳未必風光
03月16日中時電子報 余弦妙
台北米其林公佈,似乎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不管你覺得這份榜單是實至名歸,或不夠讓人滿意,都讓我們一起看看米其林餐廳摘星後,可能會面臨什麼考驗吧!
摘星=賺錢?
米其林歷史悠久,幾乎是饕客們(或觀光客以及網美們)的打卡名單,也因此許多餐廳都希望摘星,因為摘星就表示客流會增加。比方世界首個摘星的路邊攤---新加坡的了凡油雞,就因為被加冕後,知名度大開,從小商攤成了跨國企業。
而根據的報導,粗略統計,有米其林一星在身,營業額可以增加20%,有兩顆星在身,則可以增加40%,而三星在身呢?可不是60%這麼簡單,是會為餐廳的營業額增加100%以上的收益。
這也難怪許多餐廳都想摘星,因為摘了星,等於有免費廣告向全世界饕客招手。或許也因此,才會傳出北市觀光局砸重金邀請米其林來台評鑑。而根據侯布雄(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餐廳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粗略評估,他們大致認可。
因為他們在拉斯維加斯的分店,就在摘星後,永遠高朋滿座,一位難求。而2017年才摘星成功的主廚John Fraser表示,他在紐約的餐廳Nix,在摘星後生意明顯變好,而且連帶讓另一間姊妹餐廳營業額也水漲船高,甚至他發現摘星後的好處是,「可以請到更優質的員工」!因此摘星好處不在話下。
但摘星後,為了維持水準,許多餐廳會大量投資硬體設備,其實反而導致收支不平衡,根據學術期刊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所做的調查表示,26間摘星餐廳中,有將近一半的餐廳表示自己摘星後,「反而沒賺錢」!
而位於英國澤西島的Ormer餐廳也表示,還是要看自己餐廳客群分布,否則有可能會發生「徒有星星,卻沒人上門的窘境」。(因為這間餐廳位於島上,而島上只有85,000名居民,並不是特別有名的觀光聖地,因此摘星後,吸客能力有限)。
無形的壓力
除了星星不是營收萬靈丹以外,更不用說摘星後壓力有多大。為了維持水準,餐廳經營者和主廚都會有很大的壓力。因為一旦得到又失去星星,不只臉上無光,還可能失去顧客。
根據《愛爾蘭獨立報》報導,愛爾蘭明星主廚Kevin
Thomton位於都柏林的米其林二星餐廳,曾被評為世界最佳50餐廳,在失去星星後,生意大跌76%,導致在2016年的10月關門大吉。
而米其林評鑑,在其發源地法國,還曾經讓兩位名廚因它輕生。時年45歲的法裔瑞士主廚維奧利耶(Benoît Violier)在2016年被人發現陳屍家中,根據友人推斷,可能是他位於瑞士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市政餐廳」(Restaurant de lHotel de Ville)鋒頭太健,2015年底又被法國外交部美食指南La Liste評選為全球最佳餐廳,讓他壓力太大,在家中舉槍自盡,留下妻子與幼子。
而另一位法國名廚洛索瓦(Bernard Loiseau)則在2003年,疑似因為他的三星餐廳被通知將可能被降級後自盡,留給世人無限悲嘆。
而根據<中央社>報導,在1996年到2008年,有4位米其林3星主廚關閉餐廳,理由是壓力太大。在台灣,也有名廚江振誠婉拒星星(雖然還是拿到了),而在泰國,則有痣姐(Jay
Fai)小吃店傳出想退還星星,根據網路上流傳的影片,她認為米其林星星帶來的客人大多是來打卡的,此外,最讓她困擾的是「稅務機關每天派十人來盯梢」,因此有了退還星星的意思。
而近來也的確有名廚放棄星星。比方倫敦名廚懷特(Marco
Pierre White)在1994年同名餐廳拿下三星殊榮,但在1999年退還星星,是最年輕的米其林名廚,也是首位「打臉」米其林的主廚。法國名廚布拉斯(Sébastien Bras)也退還了他的三顆星星,理由是「為了自由」。
日本不愛摘星?
米其林到日本評鑑時,對日本廚師的講究完美嘆為觀止,給了東京150家餐廳191顆星。紐約才54顆,巴黎97顆。但紐約時報的專文表示,在米其林偏愛的日本美食界,就有許多餐廳不願意接受米其林的表揚。
因為有料理人認為,一來這些評審仍偏好用刀叉的料理,吃不出日本料理的精髓,二來是「我們國家的東西,其實不需要外國的肯定」。有了這種自信,自然也能笑看星星的多與少。
因此,不論你支持的餐廳有沒有得到米其林肯定,都請用心感受料理人的心意;而獲得星星殊榮的經營者和主廚們,也千萬別給自己太大壓力,畢竟,那也只是錦上添花。做料理只要用心、有自信,饕客臉上們的笑容,或許就是最好的加冕。
♪ ♪ ♪ 頤宮 Tel: 2181-9985
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1段3號樓17層
♪ ♪ 祥雲龍吟 Tel: 8501-5808
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301號5樓
♪ ♪ 請客樓 Tel:
2321-1818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1段12號喜來登大酒店17樓
三星得主
二星得主
一星得主
~~~~~~~~~~~~~~~~~~~~~~~~
台美人之光-農業部農業研究署副署長劉耀經
陳如媜/太平洋時報
劉耀經過去任農業圖書館館長時留影劉耀經過去任農業圖書館館長時留影。(網路照片)
劉耀經夫婦劉耀經夫婦。(陳如媜攝)
劉耀經全家福劉耀經全家福。(劉耀經提供)
華府台美人社區新春再傳喜訊,原任農業部(USDA)國家農業圖書館館長的劉耀經博士(Dr. Simon Y. Liu)榮升農業研究署(Agriculture Research Service,
ARS)副署長,農研署是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農業研究機構,今後他將負責主要的研究管理與營運,掌管全國90多個機構8000多職員,其中2000多人是科學家,他也是在聯邦政府任最高文官職等「資深執行官(Senior Executive Services, SES)第六級」的台美人,堪稱為「台美人之光」,華府鄉親莫不感到與有榮焉。
其實早在幾年前劉耀經出任農業部國家圖書館館長就曾轟動一時,農業部圖書館不僅是全美四大圖書館之最,也是全球最大的農業資料庫及最重要的農業研究中心,與包含台灣在內的10多個國家60所大學有合作關係,他在任內不僅領導完成該館的科技轉型,並建立下一代農業基因譜,完成永續農業經營等重要研究計劃,成果亮麗,現在更上一層樓,顯示他的能力備受肯定,而這一切絕非幸運,全靠自己一步一腳印苦讀得來。
劉耀經的人生道路走得比旁人曲折顛簸,他出生於彰化田中的鄉下農家,從「溪底村」這個名稱就知道是多麼的窮鄉僻壤,在五男三女的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四,雙親務農、沒進過學堂,有兩個哥哥只小學學歷,但父親自修識字,還能幫左右鄰居寫信、回信,到他上學後、這個工作就由他承接下來。
他的求學之路同樣艱辛,從小打赤腳走一兩個小時去上學,放學後還要下田幫忙農事,幾乎沒空念書,一方面家裡也沒電、晚上無法看書,一直到上中學家裡才有了電,也因為親身經歷農家的艱苦,自幼立志長大後要幫助農民,甚至想要成立「農民黨」。
雖然環境如此惡劣,但他不肯向命運低頭,小小年紀就覺悟到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命運,唯有受教育才能夢想成真,從小刻苦耐勞、發憤向上,再苦也絕不放棄學業,當他考上私立中原大學數學系時,是全家和全村唯一念大學的孩子。
從一個鄉下孩子,到擁有三個碩士、兩個博士學位的美國聯邦官員,劉耀經回顧過去,認為最大的原動力來自熱愛讀書的天性,大學畢業後雖回鄉當了幾年國中和高中老師,但這不能滿足他旺盛的求知慾,1983年決定出國念書。
這一念竟二十多年不停止,人生也從此大轉彎,從數學改攻電腦,先後拿到印第安納大學電腦、馬里蘭大學企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府行政三個碩士學位,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與高等教育兩個博士學位,並獲聘在馬里蘭大學和霍普金斯大學任教。
有趣的是,他在馬大企管系時因成績優異提早畢業,隨即被校方留任授課,第一堂「資料庫管理」課,全班四分之三學生是他的同窗,一時傳為佳話。
更特別的是,他的幾個碩士和博士學位,都是在工作之餘進修得來,當別人周末或晚間歡樂休閒的時光,卻是他奔波上課、埋首苦讀的時候,但他卻樂此不疲;至於念書的主要目的,有時是為了工作需要,有時則是為了充實自我,從數學轉電腦、再攻企管與行政,都對日後的職場生涯有實際幫助。
傑出的工作表現也使他成為上級重點栽培的對象,經常被選派去學專業知識,曾赴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
德國海德堡大學、美國國防大學等名校進修課程,總共前後讀過十多所大學。
劉耀經的公職資歷完整,曾在美國聯邦政府各大部門身居要職,曾在太空總署(NASA)十年,也在財政部和司法部擔任過資訊主管,由於工作表現優異,很容易受到上級賞識,職位升遷也快。
例如1995 年進入財政部擔任助理部長的科技顧問,進去時是辦公室裡最資淺的菜鳥,三年就跳升為首席顧問,在司法部也從助理處長做到處長,在國家衛生署(NIH)擔任過副館長兼資訊長等職。
2000年出現奇妙的機緣,劉耀經被海巡部提名為少將,並通過嚴格的層層關卡,最後海巡部長親自面試這關也過,預定5月3日赴維州諾福克港上任並授將旗,(他對這個日期記得特別清楚,因為那年剛好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阿扁當選總統);不過當時他最大的夢想是要當大學校長,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最後忍痛放棄該職,現在回想起來,倘若那時去就任,或許現在已經當到中將甚至上將了。
2003年又有一次難得的機會,他爭取去教育部當助理部長,當時競爭空前激烈,最後淘汰到只剩兩人,本來以為自己很有希望,但最後卻落空,這件事帶給他很大的挫折感,但也從中學到寶貴的經驗,了解許多因素是個人無法掌控的。
劉耀經笑稱,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驗豐富,很願意提供給後進作參考;他認為,少數族裔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美國職場爭取出頭,首先必須具備足夠的語文能力,這也是外來移民必備的第一條件。
有些亞裔移民英文不夠好,空有滿腹學問,卻無法充分表達,因而錯失機會,十分可惜;他鼓勵大家多讀書,不斷充實自己,累積並加強個人實力,並妙喻「念書就像漁夫結網,到職場大海才能抓到魚」。
當機會叩門時才不會錯過;而且念書要懂得學以致用,念書還要有方法,只要抓到訣竅就無往不利,久了、念書將會變成很簡單的事,自己讀書不是為了文憑,而是為了需要,如今讀書已成為他的終生興趣。
針對職場的無形「玻璃天花板」,劉耀經曾在其他場合表示,要除去玻璃天花板,首先得排除自己感到被歧視的心理障礙,他個人從不認為被歧視,只覺得「每個上司都很看重我」。
分析被重用的原因有三:一、當個好的團隊成員,不要老覺得自己被歧視;二、做什麼要像什麼,專業要被肯定;三、不要只做份內的事,不僅要多做一些,也要隨時拉人一把。這也是他的人生哲學:比別人多花點時間,多走一哩路(Go Extra Mile),不要只自掃門前雪,還要多幫別人掃雪;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有今天。
他小時候想為農民服務的願望雖未實現,不過後來的工作都和農業有關,能夠改善農家生活,也算是達成心願了。「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定有個女人」,劉耀經很感謝太太柯淑靜,他說「沒有她、自己也不會有今天」,柯淑靜是個溫柔賢慧的家庭主婦,教養出一對優秀的子女,兒子在國務院,現外派為外交官,女兒仍在唸書。
劉耀經因公職受限,過去較少參與社團活動,但一直很關心台灣事務,曾任華府台灣人教授協會會長,以及美東夏令會總召,他為人謙虛,行事低調,邀訪多次才勉強接受。感謝他撥空接受本報電話採訪,相信他未來前途不可限量,也祝福他有朝一日更為台灣爭光。
~~~~~~~~~~~~~~~~~~~~~~~~~~~~~
(^_^)HA HA HA 笑話
博士的討論
昨天晚上我為了增加學識,誤加入一個博士群組裡,見到有一個人提問:「一滴水從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體下來,砸到人會不會砸傷?或砸死?」
群裡一下就熱鬧起來,各種公式,各種假設,各種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討論,足足討論了近一個小時…這時我默默的問了一句:「你們沒有淋過雨嗎?」
群組裡突然死一般的寂靜....然後....然後....我就被踢出群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