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15, 2008

猝死 (純衛教文章)

令人遺憾的例子
· 2月23日晚間11點多,音樂製作人馬兆駿前往超市購物突然昏倒,送醫急救不治,疑因心臟病發猝死。 得年48歲
· 3月4日下午,台北市大同警分局偵查隊副隊長馮照明在中和國小運動時突然昏倒,他生前有高血壓病史,疑因天冷,加上劇烈運動,心臟不適猝死。得年50歲
· 3月4日下午知名主播廖筱君的弟弟廖維德在籃球場上打球突然昏倒,送醫急救不治 。生前疑胸悶不通。得年36歲。
· 3月25日清晨科技新貴黃金明參加國道馬拉松半途猝死。得年32歲

幸運的例子
· 3月3日 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魏拙夫登山後返家途中.因冠心病發生在路上求救,隨後被送上救護車急救得宜保住性命。-- 63歲

猝死的定義?
· 猝死”也叫急死。看來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經治療後已穩定或正在好轉的患者,在很短時間發生意想不到的非創傷性死亡。
· 關於從症狀出現到死亡歷時多長定為“猝死”的標準,各家意見不一。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為6小時以內。
· “猝死”的高峰則是在發病後一小時內,因此一些心臟病學家認為發病後一小時內死亡作為“猝死”標準。

為何會猝死?
·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徐粹烈表示,所謂的「猝死」是指發病內1小時內突然心因性原因神志喪失造成死亡,猝死個案多半是青壯年男性,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猝死個案中,心血管疾病占其中的80%,很高比例都是「冠心病」,其他原因有肥厚性或擴大性心臟病變、心肌炎、心律不整等病症。而死亡的直接因素是急性心室性心律不整。
· 在美國,一年約30萬人猝死,發生率約千分之0.5~1。英國每年有5萬人猝死。依歐美的比例推估,台灣每年約有5千至1萬人猝死,事實應低於這個數字,因為台灣的冠心病人較歐美少。
·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猝死來得突然,可能是在睡眠中、休息中或是輕度運動或活動中,突發心跳驟停而猝死。也可能在劇烈運動、精神壓力、情緒激躁、暴飲暴食、過度勞累、過冷過熱等情況下,突發死亡。 部分冠心病猝死者在發生死亡前,會出現胸痛、胸悶、心律不整、全身不適、氣喘、噁心、頭暈、冒冷汗、心臟衰竭等徵兆;有些病人沒有任何徵兆。

猝死會遺傳嗎?
· 猝死可能會遺傳。2004年,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凌平在台灣醫學會年會報告猝死相關基因;賴凌平曾為一對經常因為劇烈運動而昏倒的父子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父子兩人均帶有遺傳心因性猝死基因變異成為猝死的高危險群。
· 賴凌平在台灣醫學會年會上報告,遺傳性心因性猝死屬於顯性遺傳;如果爸媽帶有基因異常,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將是1/2。
· 賴凌平建議,家族成員中曾有人昏倒或猝死,或自己曾有不明原因昏倒者,應該由心臟科醫師評估心電圖是否正常;如有需要可以進行相關檢測,確認自己是否屬於有家族遺傳的變異基因,盡可能預防猝死。

過勞死=猝死?
· 一個人經常加班、熬夜、休息不好,時間長了就會導致焦慮、失眠、記憶力減退、精神抑鬱,甚至引發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如果這種疲勞持續6個月或更長時間,身體就可能會出現低燒、咽喉腫痛、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 而且,非常嚴重的長期性疲勞很可能就是其他病症的先兆。人們常說的“過勞死”實際是長期過度的勞累,引發人體心衰、肺衰、腎衰、心肌梗、腦溢血等病症造成的猝死。這種猝死的死因主要是冠心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與一般猝死沒什麼不同。只不過這些病的潛在性使過勞者忽略,以至釀成嚴重後果。但若沒有過度勞累這個誘因,猝死可能就不會發生。

四類症狀出現可能會猝死
對於猝死高危險的族群,預防性健康篩選是非常重
要的。包括一般民眾熟知的家族病史掌握;例如家
族中是否有猝死、早發性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直系
或旁系血親,還有對於自身身體狀況的隨時掌握。
特別注意是否有運動中甚至是無預警發生以下的
不適症狀:
· 喘,意即所謂的 「氣促」。
· 頭暈 ,表示心臟輸出血量不足 。
· 心悸 、心律不整 。
· 胸悶。

四種危險生活習慣也可能猝死
· 情緒過度激動:因為在強大憤怒的情緒下,心臟的負荷瞬間加大可能誘發心室顫動而猝死。
· 抽菸及刺激性飲食:抽菸才是最危險的因子!避免抽菸更重要。
· 睡眠太長或太短:經常熬夜或嗜睡將使人體的內分泌被打亂,心臟也無法得到休息,猝死機率隨之增加。
· 工作時間過長:台灣人工作時數長,研究指出長時間壓力下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增加3~5倍。

誰可能會猝死?
· 有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膽固醇過高症。
· 個性偏積極好動、倔強、易衝動、情緒急躁。
· 有抽菸者要特別留意冠心病猝死。
· 一般民眾發生猝死的機率約千分之0.5~1。但如果是心肌梗塞族群則有30%的發生率。
· 曾有猝死經驗被救活者,日後再發的機率也高達20%。
· 心室功能不好者,或是心衰竭的患者,猝死機率高達15%。
· 青壯年男性心因性猝死者,幾乎生前都身強體壯。健康情況無明顯異常,他們不像老年人那樣重視疾病的訊號,平日也沒有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因此無法提早發現先天性或是後天心血管疾病,以致突發猝死意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