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26, 2021

清軍制服為何分「兵」和「勇」?只差一字卻是天壤之別 + 增0本土 0死

 請在Google搜尋輸入 pclin,即可找到天天更新的幸福好站;為了節省讀者的寶貴時間,以後編幅大幅縮減,只保留一兩篇文章的摘要及笑話,其他都是圖片!因不小心LINE的資料全部遺失,請再聯上我的LINEIDpclintel

 

清軍制服為何分「兵」和「勇」?只差一字卻是天壤之別

18:112021/12/08 
網推
 

清兵又分為「兵」與「勇」,其中的「兵」為正規軍,而「勇」則是打仗時,臨時召集來的士兵。(圖翻攝自/梨視頻)
清兵又分為「兵」與「勇」,其中的「兵」為正規軍,而「勇」則是打仗時,臨時召集來的士兵。(圖翻攝自/梨視頻)

不少人看清宮劇時會發現,戲劇中士兵分為「兵」和「勇」兩種兵,他們到底有什麼差別呢?其實兵服繡有「勇」的清兵,是為了戰爭而臨時招募的,因此戰力不及「兵」,不過「兵」優於「勇」的現象,在清朝後期卻出現轉變。

根據《梨視頻》報導,清朝士兵衣服上有的繡「兵」,有的則繡「勇」,兩種標誌代表不同的武裝力量,「兵」指的是正規軍,也就是有編制的士兵,其中包含滿兵的八旗軍,以及彌補滿軍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綠營兵」,而穿繡有「勇」字的清兵,大多是戰爭爆發時因兵力不足,臨時召集來的,就像是臨時工。

而「勇」字的清兵因未受過專業訓練,裝備也不如正規軍,因此戰力明顯較弱,打完戰以後就會解散,因此清朝初期都是「兵」優於「勇」,但清朝後期卻發生改變,當時清政府採世襲兵役制,凡舉16歲以上的八旗弟子,人皆為兵且世代相襲,不能從事其他行業,而衣服繡「兵」字的清兵就是所謂的兵戶。

當時一名士兵的軍餉要養活一家人,實在是不容易,清朝政府為了照顧旗下人,因此擴大當兵名額,將入營視為一種經濟救濟的手段,當時甚至將老人與小孩都名列兵籍,為了就是讓兵戶可以多領幾份軍餉,受到擴大當兵名額的影響,過去受過專業訓練的正規清兵品質也大不如從前。

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八旗兵與綠營兵早已腐敗不堪,1851年又發生太平天國運動,正規軍根本無力招架,晚清重臣曾國藩得知此事後,因此將士兵改為募兵制,由長官自行招募士兵,稱為鄉勇,作為清朝臨時招募的地方武裝輔助部隊,隨軍戰守,各自成營,稱勇營,此為「勇營制度」,從此「勇」字士兵替代「兵」字士兵,成為清軍主力。

 

~~~~~~~~~~~~~~~~~~~~~~~~~~~~~

 

0本土  0

嘉玲回娘家已經連續18天了(破紀錄)

今本土確診再+0 新增12例境外移入、無死亡個案

 

 

~~~~~~~~~~~~~~~~~~~~~~~~~~~~~~~~~

 

(^_^)美麗的台灣

 

(^_^)養生

 


(^_^)理財

 


(^_^)HA HA HA 至理名言

 

混的再牛,也要記住這幾句話

才知道:

走過一些路,才知道辛苦。

登過一些山,才知道艱難。

趟過一些河,才知道跋涉。

跨過一些坎,才知道超越。

經過一些事,才知道經驗。

閱過一些人,才知道歷練。

讀過一些書,才知道財富。

過了一輩子,才知道幸福。

 

來點輕鬆的【笑話來了!】

妻子到監獄探望丈夫:“你在這裏過得怎麼樣?受苦了吧?”

丈夫說:“跟在家裏差不多,不准出門,不准喝酒,伙食也很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