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07, 2017

「鐵血宰相」俾斯麥如何統一德意志帝國?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鐵血宰相-俾斯麥(大國崛起 第六集 帝國春秋)


“笨”向未来



「鐵血宰相」俾斯麥如何統一德意志帝國?

神野正史 20170205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雕像(EstoyCansado@flickr, CC BY 2.0

被稱為「鐵血宰相」的奧托··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是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他在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透過一系列戰爭,終於完成德國統一的目標,他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

德國名相俾斯麥出生的那年,正好是大時代轉換的年度,也是為了再次建構拿破崙戰爭後的新秩序,舉辦維也納會議的年度。之後,世界進入了被稱為「維也納條約時期」的新時代。

然而,俾斯麥所處時代的德國,已經分裂將近六個世紀,幾乎成為一種常態,甚至使人覺得往後也將日復一日地過著相同的生活,甚至持續到百年之後。

一旦世界的趨勢開始轉動,將會遠遠超越人類的想像。進入維也納條約時期,歐洲吹起「民族主義」的暴風,德意志地區也在這股暴風之中。

「我們也必須要統一成一個國家,不然將會被時代淘汰!」雖然這樣的危機與焦躁感蔓延整個德意志地區,但由於歷經多年的分裂,德國政治、經濟、社會等所有系統的成立,都以「分裂狀態」作為前提。任誰來看,統一德意志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登場的便是俾斯麥。

處變不驚的性格
俾斯麥年輕的時候,成天脫離不了酒、狩獵,以及決鬥,粗暴的個性人人皆知。另外,他也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人。不知是否為事實,但現今依然流傳著一段有關俾斯麥的軼聞。

某日,俾斯麥與朋友一起去打獵。那位朋友突然踩空,摔落至河裡。旱鴨子的友人拼命向俾斯麥求救,但他似乎沒有打算救那位朋友,非常鎮定,連眉毛都沒動一下地回答說:「抱歉。我也不會游泳。但我也無法忍受眼睜睜地看著你溺死。至少我能讓你死得輕鬆一點。」語畢,俾斯麥舉起獵槍指向那位友人。
如此認為的友人,心想怎麼可能讓你如願,一邊載浮載沉一邊努力划水,在掙扎的同時成功地靠岸了。雖然命是保住了,但對於試圖殺掉自己的俾斯麥,感到極為憤怒。「俾斯麥,你這個王八蛋!」然而,俾斯麥大笑地對著面露兇光,且抓住自己衣襟的友人說了一句話。「你看!不就會游了嗎?」

人只要拼命就一定做得到。因為他為了讓朋友能靠自己游上岸,所以才演了這場猴戲。而他到底是從頭到尾都在演戲,還是原本就想殺掉朋友,待朋友得救之後才編出這個謊言?

沒有人知道俾斯麥真正的想法,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那就是他有著極為冷靜的個性。正因為他的個性,才能夠成為將德國從絕境中拉拔起來的人物。

用人之道在於知人善任
西元一八六一年是極為重要的年度。義大利於這一年從長期分裂的狀態中結束,完成統一,誕生「義大利王國」。這一年,普魯士的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正式即位。四年以前,因為先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發狂的緣故,威廉一世早已是實質的國王,但正式即位時已年屆六十三歲。他聽到義大利統一的消息後,倍感焦急。

要統一德意志,必須要有軍事力!所以他自王子時期起,便與陸軍部長羅恩(Albrecht von Roon)一起推行軍事改革,但在會議上大家都發著牢騷說「統一必須考量經濟能力」,無論如何就是不答應。

進退兩難的威廉一世,在即位不久就被逼著開始考慮退位了。於是,時任陸軍部長的羅恩便決定要使出「殺手鐧」。「看來,像我這般常人已經無法克服這道難關了,必須要是能打破常規向前邁進的『粗暴分子』才行!」

是毒還是藥?端看用法
有時候被認為不能使用的物品,換種使用方式也能使它擁有第二生命。日本歷史上有這麼一段故事。以前,有位名叫岩間大藏左衛門的武士,他是武田信玄的家臣。然而,這名武士是個出了名的膽小鬼,非常害怕戰鬥,只要一到戰場就會痙攣,強行帶他出陣甚至會昏厥。因此,他這一生都沒有戰鬥過,僅靠著俸祿過活。

「這樣的話無法做他人表率」,家臣之中出現了反對的聲音,最後演變成希望武田信玄處理這個「武士之恥」。於是,武田信玄傳喚他過來,並告訴他。

「以後你不上戰場也行。作為交換,你必須留守。一旦戰爭開打,你要好好守城,把你在這段期間聽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告訴我。」也就是說,武田信玄要他成為一名密探。

岩間被所有家臣看不起,常常被罵「垃圾」、「沒用」,所以周遭的人對他沒有太大的警戒心,也因此他能聽到真實的聲音。依據使用的方法,缺點也能變為優點。

我們回來看看俾斯麥。就如同我們先前所說,他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人。「僅能在靠槍劍統治世界的時代中錄用。」這是先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對俾斯麥的評價,可見他是難以掌控的「危險人物」。但正因為如此,這樣的時代才最適合他。根本就是時代的天賜之子。

威廉一世為了任命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立即將當時正在巴黎擔任駐法大使的俾斯麥傳喚回國。雖然各方勢力都反對俾斯麥擔任首相,但威廉一世排除這些聲音並說道:「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沒辦法顧慮這麼多!」

謁見國王的俾斯麥,在王位之前信心滿滿地說:「按照陛下的旨意,我必定改革軍事,並且統一德意志!」這席話振奮了威廉一世。「說得好!那麼,與你一同戰鬥便是寡人的責任與義務。寡人不退位了!」這時俾斯麥四十七歲。他在這之後為祖國持續努力奮鬥了二十八年。

有時候也要把意見隔絕在外
「商量」無法解決所有事情。令人遺憾地,很多人認為溝通「萬能」,而且對此深信不疑,但常常都是愚蠢的意見占大多數,導致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使有位卓越的人物,用盡千言萬語說明何為「正確的道路」,愚蠢的眾人仍舊無法理解。僅一味浪費時間,情況不只沒有改善,甚至持續惡化。

這樣的話!不聽反對者的意見,無視他們向前邁進。有時候也必須要做到這一步。當然,這是一柄雙刃劍,只要走錯一步會被批評為「獨裁者」,但威廉一世確信俾斯麥做得到。

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地位,並不取決於我們的自由主義!而是我們的武力!現在的問題,不能靠言論或是多數決(商量)解決,而是只能以「鐵與血」(戰爭)解決!

在這場著名的「鐵血演說」之中,他將自己所堅信的事物和盤托出。俾斯麥表明,想要統一德意志,戰爭絕對無法避免,因此我們必須改革軍事,必須增加稅收……等等。對於表示反對的議會,俾斯麥迫使他們解散,甚至予以關閉,接著便朝向統一之路邁進。

俾斯麥這般強硬的作風自然備受爭議,畢竟他想要翻轉的這個體制,已經浸透社會長達六世紀之久。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人們會一齊反對也是理所當然,但若是一一與他們「商量」的話,改革絕對無法成功。

小國普魯士vs.大國奧地利
就在俾斯麥中止議會,開始進行軍事改革的時候,突然發生了嚴重的外交問題。西元一八六三年,鄰國丹麥突然發表宣言,宣布合併什勒斯維希與霍爾斯坦兩州。此處剛好位於丹麥與德國的國境附近,居民以德國人居多。

對於高舉統一旗號的俾斯麥來說,這兩個地區必不可少。俾斯麥無法眼睜睜地默認其事。隔年,俾斯麥與奧地利結盟並下了最後通碟,隨後便與丹麥開戰了。這就是普丹戰爭

雖然俾斯麥成功地擊敗丹麥,並且漂亮地奪取兩地主權,但是問題在於如何處置這兩地。對此,普魯士與奧地利兩國的主張互不相讓,不久後便爆發全面衝突。

當時的普魯士與奧利地,兩國實力相差懸殊。奧地利是歐洲屈指可數的大國,而普魯士則是一個小小的國家。無論是軍事力、經濟力,甚至是人口,奧利地都占有優勢,一對一正面衝突的話,絕不可能戰勝。而且普魯士必須時時注意法國拿破崙三世的動向。

欲攻城,先填河
以日本為例來說明,大坂城可謂易守難攻的天下名城,是豐臣秀吉用盡當時最高明的建築技術建造而成。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欲奪天下,將大坂城視為麻煩的存在。若選擇正面進攻,難以擊破這座城池。

苦惱之際,德川家康偶然得知豐臣秀吉之子秀賴修建方廣寺時,在本殿安置的巨大梵鐘內,刻有「國家安康」的文字。德川家康以「這幾個字是分裂『家康』的詛咒」為由,發起大坂冬之陣。 但是大坂城不虧為天下名城,果然固若金湯。

幾番交戰後,雙方有意和談,德川家康以「填平護城河」為條件,暫時停止戰爭。如此大坂城猶如赤身裸體,德川家康再次以「夏之陣」予以擊破。與強敵對戰之前,不能只思考如何從正面打倒敵人,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削減周圍的力量。

利用外交手段減少敵人
這時的普魯士,除了眼前的強敵奧地利之外,還要留意法國的動靜。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對普奧紛爭打著如意算盤。

如果普魯士與奧地利打起來的話,想必是大國奧地利會獲勝吧。但普魯士雖為彈丸小國,卻也不可小覷,甫開戰時想必會奮勇抗戰。待兩國大戰一番,國力衰弱之時,我再介入這場戰爭,藉機奪取普魯士的西部土地。

普魯士光是對付一個奧地利,就要傾注全國之力戰鬥了,若法國再介入,恐將功虧一簣。與奧地利開戰迫在眉睫。射人先射馬,要射下奧地利這個人,就必須先讓法國這匹馬無法行動才行。

俾斯麥這時為了與拿破崙三世協商,飛往比亞里茨 。目的就是要請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當然,法國非常有介入這場戰爭的幹勁,所以沒有點頭答應俾斯麥。於是,俾斯麥在拿破崙三世旁邊咬了耳朵。

陛下。若陛下能保持中立,那麼我將拱手奉上萊茵河左岸。
什麼!!我只要什麼都不做,就可以得到萊茵河左岸?
如此這般,俾斯麥成功說服拿破崙三世保持中立。

除了法國之外,俾斯麥也成功說服俄羅斯、義大利等國不介入普奧戰爭。確實填平「護城河」的俾斯麥,終於向奧地利露出獠牙。

以弱克強的「戰術」
「速戰速決」是與大國奧地利決戰最為重要的事。時間一拉長,小國普魯士毫無勝算。必須要在吐盡所有國力之前分出勝負才行。於是在戰爭開始之前,俾斯麥傳喚人稱老毛奇的參謀總長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

「我想你也知道,此次的戰爭必須與時間競賽。赫爾穆特啊——你幾週之內可以讓奧地利臣服?」對此,老毛奇的回答是「十二週」。擊敗歐洲強國奧地利,僅需十二週?但是,這並非做不做得到的問題,這是普魯士的極限。

好,我知道了!在這十二週,我會負起責任,將你所想要的武器、彈藥、兵力、糧食,以及其他必要物資送至前線。但是!沒有第十三週!在這十二週裡,我們要用盡我國所有的國力。你要好好記住。於是,兩國終於開打了。

兵貴神速
若只看兩國兵力,奧地利絕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就如同先前我們學到的「勝機」更勝「兵力」。以舊有的編制、兵器、戰爭理念為基礎的笨重奧地利軍,在以近代的編制、兵器、戰爭理念為基礎,且在決戰中動作迅速的普魯士軍面前,連戰連敗。決戰僅過七週,奧地利便來求和了。因為這個原因,這場戰爭又名為「七週戰爭」。環顧歷史,這是前所未見的大勝。

從策略思考到戰術應用
如此大勝,想必俾斯麥一定會向奧地利提出相當嚴苛的條件作為和平條約吧。但條約的內容,溫和地讓人驚訝:
1.今後不得干涉德國統一的問題。
2.
賠償金兩千萬塔勒。
3.
無領土割讓。

知曉這個條件的威廉一世,傳喚俾斯麥並質問他。「這次獲得前所未有的大勝利。我們卻只向奧地利要求猶如麻雀眼淚般的賠償金,而且還不要求對方割讓領土?」「是的」對於國王的質問,俾斯麥如同教導般地回答。「陛下。您還記得我們的最終目的嗎?」

經常看準目的
普魯士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統一德意志」。雖然在這場戰爭中,成功地折服奧地利,但德意志南方依然沒有屈服於普魯士。他們拒絕臣服於頑固的普魯士。想要鎮壓他們,且達成統一德意志的夙願,就無法避免與以德意志南方諸國為後盾的拿破崙三世一戰。

「若現在因為打贏奧地利而翹起尾巴,忘記真正的目的,苛刻地要求奧地利的話,您覺得後果會如何呢?此舉將會招來奧地利的怨恨,接下來與法國的戰爭之中,奧地利必定會成為敵國(法國)的夥伴吧。在法國與奧地利的夾擊之下,我國將失去獲得勝利的希望!」

聽聞此番話的威廉一世,為自己的愚昧感到羞恥。「寡人太短視利益了。那麼就交給你了。」至此以後,威廉一世完全不插手俾斯麥的政策。

策略與戰術完全不相同。首相俾斯麥擬定「策略」並發出指示,陸軍部長羅恩下達「作戰」指令,參謀總長老毛奇以「戰術」獲取最好的成果。

策略、戰略、戰術。
俾斯麥、羅恩、老毛奇。

這三個人團結一致,各別於自己的領域中,全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即能輕易葬送平庸皇帝拿破崙三世。如此這般,俾斯麥終於達成了「統一德意志」的目標。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那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

此時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別的路通往別處;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兩種境界在其中。第一種,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山裡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雲起來就表示水快來了。另一種境界是,即使現在不下雨也沒關係,總有一天會下雨

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

初發心就是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初發心時什麼也沒有,對修行的方法、觀念都不瞭解。你先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棄。人生的每個階段也都可能發生這種狀況,如果用這種詩境來看待,處處會有活路的。



~~~~~~~~~~~~~~~~~~~~~~~~~~~~

(^_^)HA HA HA 笑話


小明又出現了……

老師:“請大家想像一下,假如你在一個有恐龍的世界裡,而有一條正準備要吃你,你該麼辦?”

小明:“這還不簡單!馬上停止想像就行。”

老師:“你出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