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04, 2016

中國人富不過三代 猶太人卻富過300年,秘訣在哪? + 這才叫銷售 



感人沙畫《母親》獻給媽媽,獻給天下所有的媽媽!時間都去哪了?

台灣製造自行車風箏.Bicycle Kite 學無止境,創意無限。這風箏一出現,其他的就得閃邊站


 
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中國人富不過三代 猶太人卻富過300年,秘訣在哪?


作者:香柏木領導力


中國有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並且有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的說法。然而猶太人中,富過300年的家庭不在少數。有什麼秘訣?其實,這秘訣還得從教育說起。

談到財富教育,許多人也很容易窄化為理財教育。事實上,財富教育是要建立一套對應物質生活的價值觀,其深度與廣度,遠高於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錢、賺錢。過去,財富可通過節儉和儲蓄獲得;現在,若想讓孩子「真富足」,父母須做典範,從小培養他們正確的金錢觀,以獲得心靈滿足。要對抗童年富裕病蔓延,少給遺產只是消極的做法,唯有正確的財富教育,才是良方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現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3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這些能力背後最重要的思維——為自己負責,自力解決問題。培養孩子這三大財富能力,才是留給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

學管金錢:不懂支配就等透支
Erica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每到農曆年後,就會從爸媽那裡領到幾千壓歲錢,這將是她一整年的零用錢,除了換季採買的衣服、價格昂貴的筆記本電腦外,包括文具、朋友和親人的生日禮物、聖誕禮物,甚至弟弟的零用,都由這筆錢開支,花光了就沒有。

「如果沒有好好支配我的零用錢,錢很快就會用光。」Erica說,她從中學習累積了一套面對物質慾望的原則,她對弟弟有「三不」要求:「玩具不買、已經有的不買、以後用不到的不買」;對自己也設下同樣的標準。

讓孩子學習用一整年的眼光來規劃自己的金錢運用,是Erica媽媽的點子。Erica 是台積電資深處長章勛明的女兒,媽媽朱家明是新竹亞太美國學校校長。若從家庭經濟能力來講,可說是「白金專業家庭」,其實不需要讓孩子為錢傷腦筋。但Erica的父母了解,及早通過零用錢的使用,進行財富教育、對抗富裕病的必要。

他們的做法,與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的教育3大財富能力,不謀而合。邁爾思認為,第一項能力,可從3、4歲就開始,讓孩子自己管理一點零用錢,讓他認識錢的多寡與物質的關係。「許多孩子輕易擁有昂貴的玩具、衣物,卻不知道那得用好幾千個1 塊錢才買得到;他們習於獲得,卻不知道背後的代價。」

處理慾望:感受延遲享受的滿足
其次,大人應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慾望。邁爾思指出,這部分最重要的精神是對自己的慾望負責,另一方面學習延遲慾望,得到更大的快樂。「在有限的狀況下,不妨讓他順著自己的慾望亂買東西,讓他承受沒有節制的後果。」

例如孩子克制不住,買垃圾玩具,轉眼就後悔,也沒有錢再買其他想要的東西。這是他的決定,他必須自己負責。作為父母,不可以去替孩子收拾善後,或心軟資助他。

此外,父母可帶領全家對每個人喜歡的物品都晚一點、等久一點再買,一起感受「慾望延遲」後再得到時那種更大的滿足感。

辨別價值:家人和朋友是無價的
讓孩子了解錢能做什麼,是財富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孩子應了解金錢的局限性。在接觸金錢之初,孩子有時會非常天真地給所有東西「標價」,這時正好可以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比如爸爸周末如果去工作,可能會掙更多錢,可是爸爸愛孩子,我們的假期因爸爸參與而更快樂,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就比金錢更重要。通過類似方式,讓孩子逐步體認到:金錢不是唯一的目標或標準。孩子接觸的價值觀越多元,金錢就越不會成為唯一的標準。

國外不少富裕家庭強調讓子女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或和平隊等志願者組織,以認識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世界;在與其他階層的孩子交往中,得到鍛鍊,看見別人的缺乏,了解自己的幸運,並從為他人服務當中,尋找生活的意義。

在美國,一些父母親會選定一天為「非消費日」,讓大家習慣不購物也能得到快樂。這也是通過「匱乏」進行的財富教育。

除了教子女正確金錢觀,父母也要做典範,「因為財富教育只有父母的標準與孩子一致,才能成功。」邁爾思語重心長地提醒。


猶太人富過300年,靠「讀經」理財
中國人有句俗諺:富不過三代。然而,觀察全球知名的猶太家族,卻不乏富有200、300年的事實,這主要歸功於猶太人的金錢觀與財富教育。

猶太人口,只占全世界的0.3%,但根據《Fortune》統計,全世界超級富翁中,猶太人占到了1/4到1/5。例如美國股神巴菲特、量子基金創辦人索羅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主席格林斯潘、微軟公司共同創辦人艾倫、華納電影公司創辦人華納、路透社創辦人路透、美國石油大王洛克斐勒等知名富豪,都是猶太人。

猶太人對金錢有一套明確的態度。他們對財富的文化傳承,靠的是《塔木德》。象徵美國資本主義精神的洛克斐勒家族,就是猶太人活用《塔木德》教誨的最佳範例。

通過研讀這本經典,猶太人從孩子小時候就教導他們如何管理錢包,與如何看待財富的價值,這正是富裕病橫行全球時代的防疫抗體。

除了致力於子女財富教育,猶太人還充分運用他們最擅長的「契約」,用信託來管理遺產,以信託方式照顧自己的親人、族人。

信託就是猶太人的「大算盤」,通過信託詳盡的規範,越優秀的子弟,可以得到越多的資源。例如家族後代進入大學,可以領到若干資金;娶妻生子、創業,又可以領到若干資金。反之,敗家子就拿不到錢,因此一份龐大的家產,不容易被一個不肖子孫散盡,可以留給以後更有出息的子孫使用。

猶太人家庭財富教育時間表
3歲:父母開始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孩子要學會簡單的計算。
5歲:讓他們知道錢幣可以購買的東西、錢是怎樣來的
7歲:看懂價格的標籤,培養「錢能換物」的觀念
8歲:教他們去打工賺錢,把錢儲存在銀行裡
9歲:孩子要能制定一周的支出計劃,購物時知道要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省下-一點錢,以備大筆開支之需
12歲:看穿廣告包裝的假象,設定並執行2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的術語。

兒童最初無法了解金錢的意義與價值,但已對個人的需要有所認知;因此,猶太父母會在孩子開始向父母要東西的時候,就試著向孩子解釋他們所要的東西是要用錢去買的,而賺錢是辛苦的。如果父母不解釋,孩子必定以為,任何東西只要向父母要,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果父母有求必應,孩子將來勢必需索無度。



~~~~~~~~~~~~~~~~~~~~~~~~~~~~~~~~~~

這才叫銷售 


在營銷界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一老太太去買菜,路過四個水果攤。四家賣的蘋果相近,但老太太並沒有在最先路過的第一家和第二家買蘋果,而是在第三家買了一斤,更奇怪的是在第四家又買了兩斤。

只要讀了下文便知其中的原因:
1、第一家老太太去買菜,路過水果攤,看到賣蘋果的攤主,就問道:“蘋果怎麼樣啊?”攤主回答:“我的蘋果特別好吃,又大又甜!”。

老太太搖搖頭走開了。(只講產品賣點,不探求需求、都是無效介紹,做不了單)

2、第二家老太太又到一個攤子,問:“你的蘋果什麼口味的?”攤主措手不及:“早上剛到的貨,沒來得及嚐嚐,看這紅潤的表皮應該很甜。”

老太太二話沒說扭頭就走了。(對產品瞭解一定是親自體驗出的,親自體驗感受出的才是賣點。只限於培訓聽到的知識,應對不了客戶)

3、第三家旁邊的攤主見狀問道:老太太,您要什麼蘋果,我這裏種類很全!”老太太:“我想買酸點的蘋果。”攤主:“我這種蘋果口感比較酸,請問您要多少斤?”

老太太:“那就來一斤吧!” (客戶需求把握了,但需求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喪失進一步挖掘的機會,屬於客戶自主購買,自然銷售不能將單值放大)

4、第四家這時她又看到一個攤主的蘋果便去詢問:“你的蘋果怎麼樣啊?”攤主:“我的蘋果很不錯的,請問您想要什麼樣的蘋果呢?”(探求需求)

老太太:“我想要酸一些的。”攤主:“一般人買蘋果都是要大的甜的,您為什麼要酸蘋果呢?”(挖掘更深的需求)老太太:“兒媳婦兒懷孕了,想吃點酸的蘋果。”

攤主:老太太您對兒媳婦兒真是體貼啊!將來您媳婦兒一定能給您生一個大胖孫子”。(適度恭維,拉近距離)

幾個月以前,附近也有兩家要生孩子的,她們就來我這裏買蘋果,(講案例,第三方佐證)您猜怎麼著?這兩家都生了個兒子,(構建情景,引發憧憬)你想要多少?(封閉提問,默認成交,適時逼單,該出手時就出手)

老太太:“我再來兩斤吧!”老太太被攤主說得高興了(客戶的感覺有了,一切都有了)。攤主又對老太太介紹其他水果。

攤主:橘子也適合孕婦吃,酸甜還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有營養 (連單,最大化購買,不給對手機會),您要是給媳婦兒來點橘子,她肯定開心! (願景引發) ”老太太:“是嘛?好那就來三斤橘子吧!”

攤主:“您人可真好,媳婦兒要是攤上了您這樣的婆婆,實在太有福氣了!”(適度準確拍馬屁,不要拍到馬蹄子上) 。攤主稱贊著老太太,又說他的水果每天都是幾點進貨,天天賣光,保證新鮮 (將單砸實,讓客戶踏實),要是吃好了,讓老太太再過來 (建立客戶黏性)。老太太被攤主誇得開心,說“要是吃的好,讓朋友也來買”提著水果,滿意的回家了。

那麼,銷售賣什麼?
生客賣的是禮貌;熟客賣的是熱情。
急客賣的是效率;慢客賣的是耐心。
有錢賣的是尊貴;沒錢賣的是實惠。
豪客賣的是仗義;時髦賣的是時尚。
小氣賣的是利益。
享受型賣的是服務,挑剔型賣的是細節,
猶豫型賣的是保障。隨和型賣的是認同感!

 

~~~~~~~~~~~~~~~~~~~~~~~~~~~~~~~~~~

(^_^)HA HA HA 笑話


很多事情不看做不做,而看你做多久

張學良的情婦趙四小姐從十六歲開始跟張學良。
跟一年,屬姦情;
跟三年,算偷情;
跟六十年,便成為千古愛情!

此事的重要啟示:“很多事情不看做不做,而看你做多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