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13, 2015

"我叫山果"-賺人熱淚的故事 + 兩個新娘的奇緣



跟著秋天的腳步,走訪全球賞楓勝地


頂新魏家~彰化永靖的 “成美文化園區”開放免費入園,裡面有很多珍稀百年樹木 ,尤其是造景,百年老松~美景如同日本兼六園很美……真要把握時間嘍~都是黑心賺百姓的血汗錢去建造的,所以大家都有股份,歸全民共有~自由參觀  

墨西哥是“玉米和仙人掌之國”,其實把墨西哥稱為“辣椒王國”也不為過。辣椒是正宗墨西哥菜肴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食材,辣椒的無處不在構成這個拉美文明古國別具一格的“辣椒文化”







"我叫山果"-賺人熱淚的故事


作者:黃興蓉


賺人熱淚的描述,大陸貧富的差距.....

我常常抱怨日子過得不稱心。我知道這麼想沒有什麼可指責之處,人朝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嘛。但是怎麼算過得好?應該和誰比?我不能說不模糊。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遠門,對這個問題好像有了一點感悟。

我從北京出發到雲南元謀縣,進入川滇邊界,車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嶺。火車在沙窩站只停兩分鐘,窗外一群約十二三歲破衣爛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簍拚命朝車上擠,身上那巨大的背簍妨礙着他們。

我所在的車廂里擠上來一個女孩,很瘦,背簍里是滿滿一簍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簍放下來,然後滿巴掌擦着臉上的汗水,把散亂的頭髮抹到後面,露出俊俏的臉蛋兒,卻帶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後都是補丁,破褲子褲腳一長一短,也滿是補丁,顯然是山裡的一個窮苦女娃。

車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擠着我,一隻手扶住椅背,努力支開自己的身子。我想讓她坐下,但三個人的座位再擠上一個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勁讓讓身子,想讓她站得舒服些,幫她拉了拉背簍,以免影響人們過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開背簍的蓋,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裡裝,我使勁拒絕,可是沒用,她很執拗。

慢慢地小姑娘對我已不太拘束了。從她那很難懂的話裡我終於聽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離剛才的沙窩站還有幾十里,
家裡的核桃樹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車進不了山,要賣就得背到很遠的地方,現在媽媽病着,要錢治病,爸爸才叫她出來賣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趕到這裡的,在一個山洞裡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簍子走,才趕上了這趟車。賣完核桃趕回來還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這麼遠門你不害怕嗎?」我問。「我有伴兒,一上車都擠散了,下車就見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說。「走出這麼遠賣一筐核桃能賺多少錢?」

「刨除來回車票錢,能剩下十五六塊吧。」小姑娘微微一笑,顯然這個數字給她以鼓舞。「還不夠路上吃頓飯的呢!」我身邊一位乘客插話說。小姑娘馬上說:「我們帶的有乾糧。」

那位乘客真有點多話,「你帶的什麼乾糧?」「我已經吃過一次了,還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賣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帶的什麼乾糧?」那位乘客追問。「紅薯麵餅子。」周圍的旅客聞之一時凄然

就在這時,車廂廣播要晚點半小時,火車停在了半道中間。我趕忙利用這個機會,對車廂裡的旅客說:「這個女孩帶來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買一點。」

有人問:「多少錢一斤?」女孩說:「阿媽告訴我,十個核桃賣兩角五分錢,不能再少了。」我跟着說:「真夠便宜的,我們那裡賣八塊錢一斤呢。」

旅客紛紛來買了,我幫着小姑娘數着核桃,她收錢。那種核桃是薄皮核桃,把兩個攥在手裡一擠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會兒,那一簍核桃就賣去了多半簍。那女孩兒仔細地把收到的零碎錢打理好,一臉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車了,我幫她把背簍背在肩上。然後取出一套紅豆色的衣褲,放進她的背簍。對她說:「這是我買來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她高興地側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對我表示着謝意。

此時一直在旁邊玩撲克的4個農民工也急忙站起來,一人捏着五十元錢遠遠伸着手把錢塞給小姑娘:「小妹妹,我們因為實在帶不了,沒法買你的核桃,這點錢拿回去給你媽媽買點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會表達心裡的感謝,臉憋得通紅。

小姑娘在擁擠中下車了,卻沒有走,轉回來站到高高的車窗跟前對那幾位給他錢的農民工大聲喊着:「大爺!大爺們!」感激的淚水紛掛在小臉上,不知道說什麼好。

那幾位農民工都很年輕,大爺這稱呼顯然是不合適的。她又走到我的車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時穿,阿婆……」聲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燦爛陽光下的這個車站很快移出了我們的視線。我心裡久久回蕩着這名字:山果!眼裡也有淚水流出來。

車上一陣混亂之後又平靜了,車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靜靜地從灌木叢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爾而過,連同那個小小的沙窩站,那個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農民工,那份心靈深處的慈愛消隱在莽莽群山中……



~~~~~~~~~~~~~~~~~~~~~~~~~~~~~

《世紀專欄》兩個新娘的奇緣


明朝嘉靖年間一個晚秋的下午,從黃岩城西門抬出一頂漂亮的花轎,妝奩華麗,儀仗整齊,吹吹打打,十分熱鬧。到了北洋,忽然下起雨來,幸好在一座山嶺上有個小涼亭,大家把花轎抬到裡面躲雨。

這時只見對面有一頂青衣小轎,也急匆匆上嶺來,抬入涼亭。小小涼亭被兩頂花轎擠滿,兩家抬轎和迎親的人只好到附近避雨,涼亭裡只剩下兩頂花轎和裡面的兩個新娘子了。

西邊漂亮花轎裡的新娘見東邊轎內的新娘正掩面哭泣,看她戴著舊鳳冠,穿著舊衣服,迎親的人寥寥無幾,鼓樂只有一支嗩?和一把胡琴,猜想她一定是個山村貧家之女,因嫁娶冷落,不勝傷感。

西邊新娘想安慰她幾句,便問道:「妹妹,今天是我們的好日子,你為何啼哭不止?」東邊轎裡的新娘止住哭泣,抬頭見對方滿頭珠翠,一身錦繡,於是含淚答道:「姐姐哪裡知道我的苦處!父親為我出嫁負了一身債;聽說夫家也很窮,我擔心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呀!」

西邊轎內的新娘聽了大為同情,有心幫她分憂,無奈身在半途,無能為力,只好陪著落淚。當她取手帕擦淚時,無意間碰到了兩個嫁銀袋,心裡一亮,提起一個,向對面的新娘說:「妹妹,我上轎時,爹娘各送我一個嫁銀袋,裡面裝有壓壽銀,分給你一個吧!」說著將一個嫁銀袋拋過去,剛好落在對面新娘的懷裡。

對面的新娘愣住了,她爹娘送兩個嫁銀袋,是成雙成對的意思,怎好分開?萍水相逢,又怎能受人家的禮物?她正想感謝並拋回嫁銀袋,可這時雨停了,兩家迎親的人奔入涼亭,抬起花轎分別朝東西方向急急下嶺去了。

從此,兩位貧富迥異的新娘開始了新生活,而等待她們的命運又將如何呢?先說西邊轎內贈嫁銀袋的新娘名叫王蘭珍,是黃岩城北王姓人家的獨生女,嫁給西鄉山鎮下鄭村一位文武雙全的秀才鄭慕狄。這小夥子家境富裕,父母已去世,他為人豪爽大度,仗義疏財,鄰里鄉親都很尊敬他。與蘭珍婚後,夫妻恩愛,感情甚好。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婚後兩個月的一天傳來凶訊:兩天前臺州沿海的一股倭寇竄到黃岩城裡,大肆搶掠,蘭珍娘家全家被殺,財產被洗劫一空。聞此噩耗,蘭珍哭倒在地,慕狄悲憤欲絕。又聽說倭寇還在做惡,並可能進犯西鄉。

於是下鄭村的百姓紛紛要求抗擊倭寇,鄉紳富戶們為保護財產到鄭慕狄家討主意。鄭慕狄號召鄉親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仇敵愾,保衛家鄉。

一時間,一支三百多人的民團很快組成,鄭慕狄被推為指揮官,王蘭珍自告奮勇負責軍需物資。大家商定,一切費用先由鄭慕狄家代為籌措,打完仗後,再按各家田畝數分攤負擔。

鄭慕狄帶領民團在村東五里處的牛頭峽設伏,一天傍晚,倭寇大股人馬到了這裡。鄭慕狄一聲令下,四面包圍,將倭寇逼近牛頭塘,勇士們用石頭擲打倭寇,經過艱苦奮戰,四百多倭寇大多被埋葬在牛頭峽了。牛頭塘還改名為「埋倭塘」。

可事後鄉紳富戶們覺得倭寇已滅,家產保住,他們不肯承認以前許下的承諾,反而說「誰籌措的錢糧誰償還!」如此一來,鄭家債臺高築,討債的人絡繹不絕,不到半年已經傾家蕩產。

慕狄只好到學館教書,蘭珍幫人繡花縫衣。鄉紳富戶們還不肯放過他們,又聯名誣告鄭慕狄「抗倭謀利,吞吃募餉,糾集民團,圖謀不軌。」昏庸的官府竟下令捉拿鄭慕狄。鄉親們得到消息,趕來相告,慕狄只得連夜逃走,蘭珍被迫帶著孩子到他鄉謀生。

蘭珍逃到南鄉,給沙埠一家酒坊當傭人。酒坊主人叫許瑩生,妻子谷金花。谷金花正是當年涼亭裡那頂東邊花轎裡哭泣的新娘。

原來金花嫁到許家後,打開嫁銀袋,裡面裝著五十兩銀子。因一時找不到贈銀人,夫妻倆決定先用這筆錢還掉債務,餘下的做生意,先販賣雜糧,後開坊造酒,生意漸漸興旺起來。為感激當年送銀的新娘子,他們在家設了一個「感恩堂」,裡面供著那個嫁銀袋。

蘭珍來到許家,手腳勤快,能寫會算,很快成了許家的得力助手。就這樣過了三年,這一年年底,蘭珍打算回下鄭村打聽丈夫的下落,金花特意備了一頂小轎送她。回村一問,仍不知鄭慕狄的下落。

第三天,蘭珍只得坐原轎回沙埠。臨行時鄉親們流淚送別,並將一些年貨塞進她轎裡。

蘭珍回到許家,取出年貨,發現鄰居王竹匠送的一小袋花生,她倒完花生,翻過小袋清理,忽見袋上繡著一對兒鴛鴦。原來這正是她出嫁時爹娘送的嫁銀袋。看著這個嫁銀袋,想起當年出嫁時的情景和之後的種種經歷,蘭珍一時思緒紛亂,悲從中來,痛哭不止。

金花見蘭珍遲遲沒出來吃飯就去喚她,進門見她捧著一個紅袋在哭。仔細一看是自家的嫁銀袋,就責問道:「你咋把我家的嫁銀袋拿來了?」蘭珍覺得奇怪:「這明明是我自己的,怎麼是你的?」

金花轉身跑進感恩堂,怪!自己的袋子確實還在。她把袋子拿到灶壁間和蘭珍的一比,兩個袋子一模一樣。金花問:「你這個袋子哪裡來的?」蘭珍說:「那年我出嫁時,爹娘送給我兩個嫁銀袋,現在只剩下一個了。」金花問:「另一個呢?」蘭珍說:「那天乘轎在北洋嶺頭避雨,我見對面轎子裡的新娘在哭泣,就送給她了。」金花大叫一聲:「啊!原來是姐姐你呀!」猛撲下去磕頭。一切都明白了,兩人抱頭痛哭,互訴各自嫁後的種種遭際。

瑩生夫婦倆要把家產分給蘭珍,蘭珍堅決不要,說:「這是你們勤儉操勞的結果。那一袋銀子,如果我帶到夫家去也會花光。」瑩生夫婦愈加欽佩蘭珍,堅持留她住下,並將小女兒許配給蘭珍的兒子,兩家結成姻親。

又過了些日子,忽然一天中午,許家門口車馬喧鬧,原來,鄭慕狄出走後投奔戚繼光的戚家軍,因抗倭有功,已升任隨軍參贊,前來迎接妻兒。夫妻團聚,悲喜交集。

瑩生夫婦送慕狄夫妻回家,途經北洋嶺頭,想起當年避雨贈銀之事,蘭珍感慨萬端,手書「分嫁嶺」三個大字掛在嶺頭,作為紀念。從此,分嫁嶺的故事就在百姓中口頭世代相傳下來。

轉載自「大紀元網」



~~~~~~~~~~~~~~~~~~~~~~~~~~~

(^_^)HA HA HA 笑話


遲早被中國俗話玩死!

俗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俗話又:開弓沒有回頭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