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發明一成語將死亡說得很文雅!如今老年人都不避諱 還常掛嘴邊
三國時代風起雲湧,英雄輩出期;一代梟雄曹操,不僅是個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在文學上也很有成就,有不少博大精深的文章傳世;在曹操所寫的一篇散文《軍譙令》中,曹操曾發明一成語,含蓄又文雅表達出死亡的意思,讓原本忌諱「死」字的中國人,都常用這一成語,如今連老年人也不避諱,還常掛嘴邊。
這個成語就叫做「百年之後」;曹操認為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看破了生命的真諦後,曹操便不畏懼死亡,而是將實現人生價值放在了首要的地位;曹操雖然不在乎生死,但也不會輕易說出「死」字,畢竟他不介意,不代表別人也不在意;為此,他想出了一個成語,叫做「百年之後」,「百年」指的就是死亡。這個詞彙好聽又好記,讓人不得不為曹操的天賦感到心服口服。
▲曹操所寫的《軍譙令》感情真摯,意蘊深沉。(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事實上,「百年之後」源自於官渡之戰。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打敗袁紹、劉備後,駐軍故鄉沛國譙縣時,他曾寫了一篇《軍譙令》,命令為陣亡將士立廟,撫卹其家屬。文中以極其質樸的語言,道出曹操對遭受戰禍的故鄉人民的關切之情;其中,文末「魂而有靈,吾百年之後何恨哉!(倘若靈魂有知,我死後也沒有什麼悔恨的了!)」感情真摯,意蘊深沉;《軍譙令》全文雖僅百字左右,寫來意思正大,既有位尊者的氣派,又不失坦誠親切的風度。
曹操用詞巧妙委婉,「百年」指的是死亡,是當時所有人的觀念裡,一百年是人類最長的壽命。所以「百年之後」這個詞,並沒有「死」字那麼難聽,反而給人一種延年益壽的感覺,讓人不再那麼畏懼死亡。所以,原本十分忌諱「死」這個字眼的老人們,就會用「百年之後」來代替,久而久之,這就成為死亡的一種文雅說法,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被人常掛在嘴邊。
註:《軍譙令》原文: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淒愴傷懷。其舉義兵已來,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魂而有靈,吾百年之後何恨哉!
白話譯文:我發動義兵的目的,是為天下剷除暴亂。可是我故鄉的百姓幾乎死光了,我在境內走了一天,竟未看見一個熟人,這種情形真叫我悲痛傷懷。發動義兵以來,犧牲的將士凡無後人的,讓他們的親戚作為他們的後嗣。分給他們田地,由官府配給耕牛。設立學校,派教師教育他們。為活著的人修建祠廟,使他們能夠(在祠廟中)祭祀他們自己的先人。倘若靈魂有知,我死後也沒有什麼悔恨的了!
~~~~~~~~~~~~~~~~~~~~~~~~~~~~
(^_^)世界美景
(^_^)養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