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聽得進去!旅日醫師揭蘇啟誠最後遺言內容
疑輿論釀禍鄉民點名"5鄉民"該道歉
即使老,我們也要老的漂亮!
台灣人的移美潮(更新版)
台灣人得以移民美國,實是一連串機緣的組合。遠薰越探討這議題,越覺奇妙,乃重新整理去年寫過的文稿,多加些資料,如今以較完整的面貌,與大家家分享,希您喜歡。
楊遠薰
美國自1882年起長期實施〈排華法案〉1,對日本移民亦不友善,所以在1949年以前,僅有極少數台灣人到美國留學或習醫,幾無在美國獲得永久居留權。
〈排華法案〉於1943年廢除。此後,美國開始每年給予中國105名的移民配額。2爾後十餘年,自中國或台灣移居美國者,大抵為國民政府的高官及其眷屬。
然而根据台灣僑委會2002年所公佈的統計資料,「自1949年至2000年,從台灣移居美國之第一代移民累計約有39萬1千人。」3 何以二十世紀後半期會有這麼多台灣人得以移居美國、並國落地生根?這確實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議題。
由於台灣移民的統計系統十分混雜4,有關的統計數字都僅是推估,所以筆者在此僅就多年的採訪、長期的觀察與所蒐集的資料,與大家分享我所觀察的四波台灣人移美潮。
1.留學潮
台灣人在過去一甲子,一波波地橫越太平洋,湧進北美洲新大陸,乃至在美國締創一個十分優秀的台美族裔(Taiwanese Americans)社區,說來是個傳奇的故事。這其中的變化,照基督徒的說法,是神的帶領與恩典;依世俗的觀點,則是諸多主、客觀因素的相互配合。
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形成以美國與蘇聯各自為首的民主與共產兩大集團,雙方很快地進入軍事對立與科技競爭的冷戰(Cold War)期。
鑒於第二次大戰末期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的驚人威力,美、蘇兩國競相發展核子武器與核能研究。五、六十年代,美國除了在各地成立國家研究室與能源研究所外,還挹注大筆經費,從事高等科學教育的發展。一時,量子力學、粒子物理、電磁學、化學鍵…等艱深難懂的理論都成了熱門的學科。
當時,許多大學都自聯邦申請到大筆的研究經費,但卻缺乏足以從事研究的。其解決的辦法就是開放研究生的名額、甚至提供研究助理(RA)獎學金予外國數理成績優異的,結果造就了台灣年輕人出國留學的機會,從此為一些勤奮用功又數理理奇佳的台灣大學畢業生開啟了一扇到美國的大門。
1957年,一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那年十月,蘇聯出奇不意地發射了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普特尼克 (Sputnik)號進入太空,舉世譁然,尤其驚嚇了美國的政治界與科學界!
為挽回頹勢,美國在兩個月後倉促發射一枚「先鋒號
(Vanguard)」,結果失敗,顏面盡失。隔(1958)年一月,美國再接再厲,發射另一枚人造衛星「探險者(Explorer )一號」,總算成功送入太空,但舉國上下已對美國在全球的科技地位產生危機感。
因此,美國國會在1958年元月通過成立美國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法案。不久,促使一個專門主導太空研究的機構—NASA迅速建立。
接著,該年七月,國會又通過「國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由聯邦撥大筆基金予各級公立學校,以增進各學校的科學與數學教育,導致美國社會很快地充滿了崇尚科學與科技的新氣氛。
然後在1961年元月,年輕又有魄力的甘乃迪就任美國總統。他為大幅增加NASA的年度預算,於該年五月在國會發表豪氣干雲的「登月計劃」演說,矢志在1970年以前將人類送到月球。
影響所及,根據Space Race-Facts and
Summaries的記載,自1961 至1964年,美國太空總署的經費激增五百倍,參與登月計劃的NASA員工多達34,000人,與之簽合同的工業界與學界人士多達375,000人。
在美國舉國卯足全力發展科學、科技之際,台灣一些數理成績優異的大學畢業生也因此獲得更多到美國的機會。
五、六十年代,由於台灣尚屬開發中的國家,台、美兩地的薪資所得與生活水準相差甚大,所以一般人都十分嚮往到美國。當年的台灣孩子從小被教導要用功讀書,以便中學考上省中、省女、大學進台大,然後在親友們的祝福與送行下,滿懷抱負地到美國留學,就是一般人公認的「有志氣、有出息」的青年。
這種風氣蔚為潮流,以致當年的社會流行一句:「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諺語,即是這光景的寫照。
六十年代的台灣留美學生,照片由沈雲提供。
黃呈嘉(台大電機系畢)與沈雲(台大外文系畢)於1966年攝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
這些台灣學生抵達美國後,求學的際遇自自不同,但學成後,大多數人都留在美國成家立業,爾後在美國落地生根。他們之所以能留在美國,主要得歸功於1965年新移民法的實施。
在此之前,美國係依據國民的血統比例決定每年給予外國移民的配額,因此亞洲國家所分配到的配額少之又少。
六十年代,為擴大延攬科技人才,美國國會於1965年通過新移民法,除了賦予具技術的專業人員享有在美國合法居留的優先考量外,更賦予美國公民的近親得以赴美依親生活。
這項新移民法對當時正在美國各大學研究所寒窗苦讀的台灣留學生們猶如及時雨,適時解決了他們在美國的居留與工作的問題。當時許多台灣留學生在即將拿到博士學位之際,即開始以專業人才名義,向美國移民局申請永久居留,同時向美國的大學、國家研究室、政府機構或公司…等申請工作。
一旦獲得工作與合法居留的身分,即迅速接其在台灣的妻小來美團員,單身者則在美國成家,然後一個個地購屋置產、養育子女…,一步步地實現他們來美之前所憧憬的「美國夢」。
尤有甚者,這項新移民法從此打開了亞裔大批移民美國的大門。以台灣留學生為例,他們在美國安居立業五年後,歸化為美國公民,便開始為其直系與旁系的親屬申請來美依親,爾後造就了許多台灣人得以直接移民的身分,順利進入美國生活。
留學潮以1965年至1975年為高峰,其興起與衰頹與美國的社會情況十分有關。
1969年七月,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 (Neil Armstrong)在舉世矚目下,成功登陸月球,為美國太空研究史寫下最輝煌燦爛的一頁。那時亦正是台灣留學熱的高點。
然一進入七十年代,美國即因能源危機、經濟不景氣,導致國會議員要大幅刪減龐大的太空計劃預算。結果在1975年七月,美國的阿波羅太空船與蘇聯的Soyuz太空船在地球外的太空軌道相會,雙方的太空人握手示好,算是為美、蘇兩國長達二十年來的太空競賽劃下一個美麗的休止符。
此後,太空研究經費急遽縮水,相關人事全遭凍結,民間企業亦因經濟不景氣而不再僱人。許多拿到博士學位的台灣留學生立刻陷入就業無門的困境。這現象持續數年,台灣一度炙手可熱的留學潮便在不知不覺中漸告降溫。
2. 醫師潮
醫師潮比留學潮稍晚數年,約以1969至1979年為高潮期,形成的原因亦是因應美國社會需要而產生。
美國自1955年開始參與越戰,至詹森總統執政的1963年至1969年達到最高峰。越戰高峰時,美國青年必須從軍,導致全美各大小醫院普遍缺乏醫師。
為解決這問題,美國的醫院開始到國外招募符合要求的外國醫師。當時,「美國國外醫學研究生教育會」每年都到台灣舉辦「外國醫學研究生資格檢定考試(Educational Council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簡稱ECFMG),舉凡及格者即可申請到美國的醫院工作。
台灣的醫科畢業生一般來說,皆不畏考試。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屢在各式個樣的考試與激烈的升學競爭中脫穎而出。所以據一位第一屆台北醫學院醫科畢業的醫師說,他們那一班於1968年夏天自醫學院畢業,在軍中服役時,聽到有個ECFMG的考試,幾乎全班同學都去報考。然後在獲得ECFMG及格證書後,即向美國的醫院申請實習。待自軍隊退役,就一個個地飛赴美國工作。
醫師潮時期到美國行醫的林榮松醫師與太太石秀文,照片由林榮松醫師提供。
這些年輕的醫師通常在美國的醫院實習一年,升為住院醫師後,就開始向美國移民局申請永久居留,也就是所謂的「綠卡」。七十年代,因為美國缺乏醫師,所以住院醫師們只要提出申請文件,通常很快就收到移民局核發的綠卡。
如早期留學生般,台灣醫師們一旦獲得在美合法居留身分,便接配偶與孩子到美國團聚。在美國安定居住五年後,歸化為美國公民,再為其父母與兄弟姊妹申請依親移民。如此一個接一個地,形成許多台灣人都得以直接移民的方式進美國。
換言之,早期到美國的台灣留學生與醫師係以留學或應聘的身分到美國,數年後再變更身分為移民,屬於間接移民。他們是台灣人在美國合法居留的「開基祖」,後來因他們的關係而以依親的身分到美國的,則是直接移民。
醫師潮於七十年代末期漸進尾聲。1975年,美國自越南撤軍,美國青年回到本國。許多人重返學校,接受專業的教育與訓練。數年後,美國醫學院的畢業生陸續出爐。一進八十年代,美國醫院已不再需要外國醫師,這扇為外國醫師開啟的大門遂漸告闔上。
3.依親移美潮
就在留學潮與醫師潮漸趨緩慢之際,1978年十二月,美國突然宣佈將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這項宣佈猶如超級炸彈般地爆炸,震得島內人心惶惶。
1979年1月1日,該項重大改變的外交政策付諸實施。許多人害怕國民黨政府會支撐不住而與中國談判,屆時台灣將成為赤色中國的一部分,因此私下紛作移民國外的打算。
在全球所有國家中,以自由、民主、法治又富強的美國最令移民者所嚮往。所以如何移民美國,成為當時許多人的探索之道。由於一些在五、六、七十年代到美國的台灣人獲得美國公民權,所以申請赴美依親頓時熱不可當。
但是從1979年至1982年,自台灣申請赴美依親者往往等不到移民配額。主要原因在美國每年給予中國的兩萬名移民配額過去由台灣移民獨享,自美國與中國建交後,中國也有更多的人想移民美國。僧多粥少,因此那些年台灣人赴美依親的審核幾乎停滯不前。
後來,經「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6 創會會長蔡同榮博士等一些熱心台灣人 的多方奔走,美國參、眾兩院在1981年十二月通過一項新法案,將台灣自中國抽離,使台灣與中國各自享有兩萬名的移民配額。所以自1982年起,台灣掀起了另一波更大的移美潮。
根據僑委會2002年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在五、六、七十年代,台灣赴美的留學生約有五萬人。然而在八十年代,移居美國的台僑就增加了18萬5千人。8 可見依親移民潮的人數遠超過留學潮與醫師潮移美人數的總合。
不同於早期的留學生與醫師們隨工作而分散在全美各州,爾後以依親投資名義來美的新移民則大都聚集在加州,僅少部分的人到紐約或德州等地。南加州的蒙特利公園(Monterey Park) 與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Flushing) 當時甚至都有「小台北」之稱。
清晨的Washington Harbor(美國華府) 。(楊遠薰攝影)
4.投資移民潮
投資移民亦是台灣人以直接移民的方式進入美國的一個熱門管道。
美國歡迎外國人到美國投資,一則能促進美國的經濟發展,二則能增加當地人的就業機會。所以自1990年起,美國移民局 (USCIS)每年核發一萬份EB-5簽證予到美國投資的移民。依其法規,投資金額在100萬美金以上或在目標就業區投資50萬美金以上、並雇用當地十名以上的員工,即可望申請到合法住在美國的「綠卡」。
事實上,早在一般人憂心台灣政治前途的八十年代,就有不少台灣人以商業投資的名義移民美國。當時,台灣經濟起飛,房地產增值,不少人有能力達到美國投資移民的門檻。於是若無親人在美國,自備資金到美國投資,亦是移民美國的正當途徑。
其時,投資移民與依親移民混雜一起,大都聚集在加州,台灣人愛置產,新移民所到之處皆房市熱絡。置產大都需要貸款,所以台資銀行亦分分進駐加州。
台灣人勤奮又頭腦靈敏,很快地發現經營汽車旅館不僅利潤豐厚,又能置產保值,全家有地方住,而且需僱用當地員工,符合投資移民的規定,不失為移民者投資與謀生的好行業。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許多新移民都紛紛投入餐旅業。
八十年代,因為新移民不斷地湧入,加州的房地產一再飆高,後來的移民乃東進到土地遼闊的德州。再更後來的移民則繼續東移至路易斯安那與佛羅里達州。一時,美國南方的「陽光帶(Sun Belt)」諸州都湧進了不少經營汽車旅館、酒店與餐館…等事業的台灣人。
大批新移民的湧入,亦為在美國的台僑社區注入了多元的元素。早期到美國的台灣人大抵都是專業人士,若非醫師,就是「吃頭路族」。
八、九十年代,因為新移民的到來,台僑社區增加了不少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尤其在華人聚集的地方,一些以華人為對象的服務業如房地產仲介、銀行、房貸、融資、保險、建築、美容…等亦隨之興起,使原本生態單純的台僑社區變得更多元、更蓬勃。
清晨的Washington Harbor(美國華府)。(楊遠薰攝影)
5.台灣移民如何在美國立足?
在短短六十年間,如此眾多台灣人陸續抵達美國,他們究竟在美國如何謀生?
我從前在台灣時即耳聞有留學生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卻找不到工作,又沒顏面回台灣,淪落在中國城的中菜館端盤子…等等。這些故事傳到後來,幾乎成了對在美留學生下落的定型(stereo type)印象。
事實上,這情形有之,但不全然如此,也不一直如此。台灣人在美國的際遇雨發展,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無法一概而論。然在許多不同中,仍有不少類似的現象與趨勢。
一般來說,早期到美國的理工科留學生與醫師們因為專長適逢美國社會需要,求學時亦對英文下過功夫,所以大抵能順利踏入美國社會主流。同時拜美國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之賜,與主流社會人士同工同酬同福利,所以在美國大都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
至於唸人文與社會科學的人,就辛苦許多,因為一切得重新開始。七十年代,也有一些拿到基礎科學博士學位的人面臨就業的困難,十分苦悶。但是神憐憫勤勉苦幹的台灣人,適時開啟了一道源源不絕的活泉,那就是電腦科技的興起。
美國的電腦與通訊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防工業轉為商業化,此後的發展一洩千里。七十年代初期,美國各大公司開始電腦作業化,急需大批大批的電腦程式員與操作員。當時只要修幾門電腦課程或自短期電腦訓練班結業,就可獲得待遇相當不錯的工作,簡直為台灣青年開創一條活路。
當時,一些需要就業的台灣青年都紛紛改習電腦,隨即走馬上任,邊做邊學,很快成為精通電腦的專業人士。
電腦不僅顛覆所有公司的作業方式、改變全民的生活,同時亦不斷地帶動與更新週邊的產業。七、八、九十年代,與電腦相關的科技如半導體、IC、PC電子、資訊、數位、光纖、系統、網路、生醫研究…等,一波接一波地興起,為整個社會貸來無垠的工作機會。
當時,許多台灣新移民正愁不知何去何從,隨後在前輩的指引下,紛紛到各大學修習電腦學位。結果,生存力強的台灣人這時充分展現出其可塑性,過去無論唸物理、化學、工程、經濟、政治、法律,或社會、新聞、歷史、神學、哲學、音樂、美術…,一個個全改唸電腦與系統,亦相繼找到工作,然後就在美國安居樂業下來。
九十年代,台、美兩地呈現空前的經濟蓬勃,一些聰明敏銳的台灣人又開始作機動性的調整。有的人任為台灣時值社會與政治的轉型,回故鄉更能施展抱負,因此舉家遷回台灣,形成當時所謂的「鮭魚返鄉」潮。
與此同時,有一些具有雄才大略的早期留學生在美國公司任職多年、累積足夠的經驗後,即獨自創業。這些人經過多年的奮鬥,爾後不少人都成為頗有收穫的成功企業家。
八十年代在矽谷創業成功的顏永財與莊和子夫婦,照片由莊和子提供。
同樣在九十年代,台灣亦有不少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將正在中學求的孩子,送到美國等英語系統的國家唸書,父母亦隨著兩地飛返,形成當時頗為熱門的「小留學生潮」。
2000年以後,隨著台、美兩地社會與經濟情況的改變,無論鮭魚返鄉或小留學生潮都逐漸沉澱。一方面,新興的中國吸引了更多台灣人的興趣;另方面,美國的社會亦不再需要大批外來的科技人員,台灣人移居美國的情況不再風起雲湧。
但一般來說,自台灣到美國的留學生繼續不斷,品質亦都不錯,但是學成後留在美國就業的機會,則較從前少許多。
美國華府波多馬克河畔的甘迺迪中心(楊遠薰攝影)
6.沃土、種子與時機
如果說美國是沃土,勤奮良善的台灣人是優良的種子,那麼如何讓這些在東亞島國的優良種子掉落在北美洲新大陸的沃土,則要靠時機。
神奇妙地在五、六、七十年代,為台灣人製造了一次又一次到美國的機會。當年一些頭腦敏銳的台灣青年也確實掌握到這時機,適時移入美國。
這些早期到美國的台灣人屬於當年台灣社會裡最會唸書的一群,一般具有聰明、勤奮、克己、守法與負責的本質,到了崇尚勤奮工作與講求法治誠實的美國,大都適應良好,不僅發揮所長,並且奠下基業,成為台灣人在美國立足的「開基祖」。
他們繼續牽引更多的親人到美國,同時熱心奉獻社團,以致在短短六、七十年間營造出一個十分興盛的台美人 (Taiwanee Americans)」社區與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台美族裔,堪稱是一個傳奇的故事。
如果說早期到美國奠基的台灣人是先知先覺者,那麼七十年代末期隨波逐流到美國的我便是後知後覺者。
猶記從前在台灣求學時,每次填寫聯考的志願,都不費腦筋地依前人的範本畫葫蘆。當年大專聯考乙組考生的第一志願始終是台大外文系,甲組考生的第一志願從前是台大物理系,後來變成台大電機系,為什麼?我當時不曾去探求。
事實上,當年的台灣社會有個不明文的觀念,就是男孩若非讀醫科,就得讀理工,以後才會有「出路」。什麼是「出路」?我也不甚清楚,只是私自揣測大概與得到較高待遇的工作有關。
我到美國後,很快就面臨如何踏入美國主流與謀職等問題。幾經討教,得到的答案都是若非改唸電腦,就改習會計,最好兩者皆學。我因此重返學校,卯足全力地讀到一個商學碩士的學位,畢業後也果真在美國的公司獲得工作,日日與電腦、數字為伍了相當一段歲月,這才明白人在山不轉人得自轉的情況下,原來都有可塑性的一面。
基於自己走過的歷程,我後來在作海外台灣人的訪談時,較能掌握對方的情境,因此屢屢相談甚歡。因為蒙受許多鄉親鉅細靡遺地相告,我逐漸在腦裡拚出一幅鮮明的台灣人移美圖,這時也方才領悟原來當年台灣社會的一些觀念與趨勢,都與通往美國之路息息相關。
有關台灣人在美國的發展,固有許多不同的面向,但勤勉奮發的台灣人在崇尚勤奮工作與法治的美國安身立命的故事無疑是其中一塊非常大的區塊。本文以敘述的形式,寫下我所觀察下的台灣人移居美國的潮流,希與讀者分享,亦盼為一些在美國打拼一生的台美人留下一點印記。 (End)
美國華府的水門大樓(楊遠薰攝影)
~~~~~~~~~~~~~~~~~~~~~~~~~~~~~~~~~~~~~~~
蔬菜寶庫別丟棄!苦瓜改善高血糖,11天降10%血糖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近年研究指出,苦瓜能降血壓、降血糖,能預防改善糖尿病,甚至能幫助燃脂,對減肥也有奇效。而平時棄之不用的苦瓜籽、苦瓜囊,營養含量更是不輸瓜肉,日本教授推薦簡單的苦瓜茶,一次將苦瓜全身營養全攝取!
吃苦瓜好處多,控血糖、預防改善糖尿病還能降血壓
日本下津浦内科醫院院長下津浦康裕表示,苦瓜中的苦瓜素等成分有「植物性胰島素」之稱,和胰島素的功能相當接近,食用後可以讓血糖值漸漸正常化,有助預防改善糖尿病。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保健衛生學部教授三浦俊宏也解釋,苦瓜素可以幫助活化胰臟中的「β細胞」,進而達到降血糖的作用,孟加拉曾進行過臨床實驗,發現開始喝苦瓜汁11天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了10%。
另外,苦瓜中豐富的鉀也有降血壓的效果,100g苦瓜中的鉀高達260mg,可以幫助體內多餘的鈉排出。日本長壽科學振興財團資料顯示,鈉和鉀共同負責調節細胞的滲透壓,鈉太多可能會造成水分滯留、血壓升高,而足量的鉀可以幫助排鈉,有降血壓的效果。
三浦俊宏另外補充,消化食物後進入血液的葡萄糖,會藉由胰島素的幫助被人體各細胞吸收;但胰島素運作不良時,血液中就會有過多無法被細胞利用的葡萄糖,只能轉為脂肪堆積,造成肥胖。因此利用苦瓜具有的植物性胰島素功能,有助避免多餘葡萄糖轉化成脂肪,具有幫助減肥的效果。
案例中一位73歲的女性増田德子,3年前健康檢查時曾測出高達130mg/dL的血糖值,也在醫師建議下開始治療糖尿病、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病情卻不見起色;但她在開始每天早上喝一杯苦瓜茶1年後,血糖就減少到110以下,暫時脫離了血糖過高的危險情況。
苦瓜囊、苦瓜籽也營養,丟掉太可惜
雖然苦瓜營養多多,但平常在烹調苦瓜時會去除的苦瓜囊、苦瓜籽,營養含量更是不可小覷。苦瓜籽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共軛亞麻酸(CLA)」,根據日本北海大學研究所教授宮下和夫領導的研究,攝取共軛亞麻酸能促進體脂肪燃燒,具備良好的減肥效果。三浦俊宏也指出,共軛亞麻酸也有助於胰島素運作,可望幫助預防改善糖尿病。
而苦瓜囊的維生素C含量,更是苦瓜果肉的1.7倍。人體用來結合肌腱、骨骼所必要的膠原蛋白,必須透過維生素C來幫助合成,再加上強力的抗氧化作用,能防皺去斑,是養顏美容的絕佳聖品。而由於苦瓜囊、苦瓜籽口感較差,不容易做成佳餚,三浦俊宏推薦將苦瓜做成苦瓜茶,就能輕鬆攝取苦瓜整體的營養。
苦瓜茶這樣做降血糖、降血壓,還有減肥效果
材料
大苦瓜1條。
水500ml。
做法
苦瓜洗淨後切片,一片大約5mm寬。
讓切片後的苦瓜在太陽下曬乾2~3天。
煮一壺水,大約500ml,沸騰後加入乾苦瓜片10片即可,也可依照自身喜好增減。
裝入杯中即可飲用。
~~~~~~~~~~~~~~~~~~~~~~~~~~~~~~~~~~~
(^_^)HA HA HA 笑話
長壽秘訣
長壽秘訣;每天兩片藥,活到100 歲! 一片「滿足藥」一片「感恩藥」早晨剛起床,我要吃一片「滿足藥」;晚上睡覺前,我要吃一片「感恩藥」。 堅持數年,很有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