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傳奇 驚心8.19前蘇聯解體內幕
The
beauty of Croatia 克羅埃西亞11/12: 杜布尼克 Dubrovnik
小孫女生日-我們在美麗華的三幡請她吃「壽喜燒」吃到飽
再談修昔底德陷阱:中美較量 必有一戰?
BBC 2017-08-22
修昔底德陷阱(PCLin 加註)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 ,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
有人認為"修昔底德陷阱"並非不可避免的鐵律,如果大國採取謹慎措施消除誤會,戰爭可以避免
剛剛離開白宮的特朗普總統(左)的前戰略顧問史蒂夫•班農(右)說:"我們正在與中國打經濟戰。25或30年內,我們中的一個將成為霸主,如果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霸主將是他們。”
班農絶非白宮唯一的,也不是最資深的經濟民族主義者。早在班農進入特朗普的核心圈子之前,特朗普本人在2011年的經濟宣言中就堅稱:"中國不是我們的朋友”, "要對中國強硬”。特朗普寫道,"中國偷走了我們的工作,破壞了我們的製造業,快速盜取我們的技術和軍事能力”。
特朗普任命鷹派學者彼得•納瓦羅負責新成立的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納瓦羅曾寫過《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和《致命中國》。他指責中國"操縱貨幣”,力主美國懲罰中國的"作弊”行為。
美國的危機 & “修昔底德阱陷”
班農認為,美國目前經歷的"是美國歷史上的第四次大危機”,而之前的危機,諸如獨立革命,內戰和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無一不以戰爭結束。他認為大規模衝突是解決這些歷史危機的辦法。
2010年班農認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了目前的危機,"社會各層次債務積累構成了對美國的威脅。目前的危機同美國革命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美國正不可避免地走向更大的暴力衝突。
班農的危機導致戰爭的邏輯暗合中美必然走向"修昔底德陷阱”的看法。中國自30年前改開以來在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實力方面的崛起,一直招致來自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中國威脅論”懷疑。
一般認為類似公元前5世紀雅典和斯巴達力量失衡導致戰爭的經典案例還表現在16世紀前半葉歐洲哈布斯堡王朝挑戰法國主宰歐洲,以及隨後在16和17世紀,哈布斯堡王朝又受到了崛起的奧斯曼帝國的挑戰。在這些情況下,已有強權和崛起強權進行競爭,最後導致戰爭衝突。
1494年於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小鎮托爾德西利亞斯,西班牙同葡萄牙締結了分新世界達成了《托爾德西利亞斯條約》,避免了戰爭。
一般認為1914年奧地利王儲斐迪南大公爵在薩拉熱窩刺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按照"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當時,在法國和俄羅斯支持下的英國就好比歷史上的斯巴達,而統一後經濟崛起成為當時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德國類似歷史上的雅典。
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戰爆發的背景,除了德國崛起,另外一面是現存大國對眼中"威脅”的反應,兩者相加導致戰爭不可避免。英國一直是歐洲最強國和大陸力量的平衡者,竭力壓制崛起的德國。
2013年出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秘密根源》(Gerry
Docherty and Jim Macgregor)一書認為德國擴張導致大戰爆發是刻意偽裝的歷史謊言,正史充滿了戰勝國價值判斷。作者通過大量檔案和史實分析指出在大戰爆發前差不多十年期間,摧毀德國一直是倫敦政治決策圈的目標。
拿破侖曾說"歷史是對待過去事件的看法中,人們能夠達成一致的版本”。而廣為接受的正史也不斷受到挑戰和修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呢?
以史為鏡知興替?
在哈佛大學的一項應用歷史研究在總結過去500年歷史時找到16次國家崛起撼動了主宰強權的例子,研究人員認為其中12次符合"修昔底德陷阱”模式,因為競爭結果都導致了戰爭。但是還有4次最後並沒有發生戰爭,避免了"修昔底德陷阱”。這些案例對中美競爭有多少借鑒呢?
第一次是15世紀晚期葡萄牙同西班牙的競爭。在15世紀大部分時間裏葡萄牙率先探索世界並且展開國際貿易,葡萄牙實力崛起令其傳統的對手和鄰國西班牙卡斯提利亞王朝不安。到十五世紀末開始振興的西班牙開始挑戰葡萄牙主宰地位,西葡兩國走到了戰爭邊緣。
第二次是20世紀初英國同美國的競爭。美國經濟實力在19世紀末超過了大英帝國,當時美國艦隊已經具有了能夠挑戰英帝國皇家海軍的潛力。當美國開始在西半球建立主宰地位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對付其更直接的威脅和挑戰,因此容忍了美國這個前殖民地的崛起。
英國讓步避免了同美國迎頭相撞,也使得美國確立了在西半球的主宰地位。這也為後來兩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結盟以及後來的"英美特殊關係"奠定了基礎。
第三次是上世紀30-80年代美國和蘇聯的競爭和對抗。二戰後美國成為無可爭辯的超級大國,掌控全球GDP的一半,具有令人畏懼的常規兵力以及對熱核武器的壟斷。
但是美國的霸主地位很快受到二戰期間的盟國蘇聯的挑戰。。雖然美蘇關係經常緊張,似乎是核威懾下的冷戰成功地使美蘇避免了"修昔底德陷阱"但回顧歷史,蘇美在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數次接近了戰爭邊緣。當時美國智囊歡呼冷戰勝利,認為冷戰以蘇聯解體告終,是美國及西方盟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結果。
第四個案例就是1990s到現在的英國,法國同德國的競爭關係。在冷戰後兩德統一令許多人擔心統一的德國會重新恢復過去的霸權野心。雖然統一的德國注定要再次成為歐洲的政治和經濟大國,但是德國崛起在英法眼中很大程度上是良性崛起,統一後德國致力於經濟整合主導歐洲。
不過英,法同德國競爭僅限於在歐洲,再者德國的戰敗經歷已經排除了德國使用軍事手段的選項。
中國一再提醒美國中美"在貿易戰中沒有贏家","19世紀或20世紀的零和思維不能被應用於處理21世紀的問題。對比歷史案例,年貿易額超過五千多億美元的雙邊經貿關係使中美關係同美蘇冷戰有了本質不同。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正面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全方位崛起,已經不同於歐洲範圍的競爭案例。
另外,在世界主權國家比比相鄰,世界政治地圖呈飽和狀態的時候,雖然中國領導人多次對美國強調說,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但實際上中美競爭已經沒有了15世紀西葡競爭同樣的空間。
經貿關係往往被說成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如果美國啟動貿易法案的301條款調查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行為,引發美國同中國的貿易戰,那麼隨著中美關係中被形容成"壓艙石"的穩定因素降低,對抗因素就會加劇。
中國一再提醒美國中美"在貿易戰中沒有贏家","19世紀或20世紀的零和思維不能被應用於處理21世紀的問題。"一戰前一邊是熱衷結盟的英法俄,一邊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爭取和平的外交努力相對決策者的陰謀和猜忌顯得微不足道。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歷史給人們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來都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
~~~~~~~~~~~~~~~~~~~~~~~~~~~~
因為有對手存在
日本的北海道出產一種味道珍奇的鰻魚,海邊漁村的許多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鰻魚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
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返回岸邊後,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幾家捕撈鰻魚的漁戶,無論如何處置捕撈到的鰻魚,回港後都全是死的。
由於鮮活的鰻魚價格要比死亡的鰻魚幾乎貴出一倍以上,所以沒幾年功夫,老漁民一家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周圍的漁民做著同樣的營生,卻一直只能維持簡單的溫飽。
老漁民在臨終之時,把秘訣傳授給了兒子。原來,老漁民使鰻魚不死的秘訣,就是在整倉的鰻魚中,放進幾條叫狗魚的雜魚。鰻魚與狗魚非但不是同類,還是出名「對頭」。
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遇到成倉的對手,便驚慌地在鰻魚堆裡四處亂竄,這樣一來,反而倒把滿滿一船倉死氣沉沉的鰻魚全給擊活了。
加州的《動物保護》雜誌也介紹過一則類似的故事:在秘魯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活著一隻年輕美洲虎。由於美洲虎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全世界現在僅存十七隻。
所以為了很好地保護這隻珍稀的老虎,秘魯人在公園中專門闢出了一塊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森林作為虎園,還精心設計和建蓋了豪華的虎房,好讓它自由自在地生活。
虎園裡森林藏密,百草芳菲,溝壑縱橫,流水潺潺,並有成群人工飼養的牛、羊、鹿、兔供老虎盡情享用。凡是到過虎園參觀的遊人都說,如此美妙的環境,真是美洲虎生活的天堂。
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從沒人看見美洲虎去捕捉那些專門為牠預備的「活食」。從沒人見牠王者之氣十足地縱橫於雄山大川,嘯傲於莽莽叢林。甚至未見牠像模像樣地吼上幾嗓子。
人們常看到牠整天待在裝有空調的虎房裡,或打盹兒,或耷拉著腦袋,睡了吃吃了睡,無精打采。有人說牠大約是太孤獨了,若有個伴兒,或許會好些。於是政府又通過外交途徑,從哥倫比亞租來一隻母虎與牠做伴,但結果還是老樣子。
一天,一位動物行為學家到森林公園來參觀,見到美洲虎那副懶洋洋的樣兒,便對管理員說:「老虎是森林之王,在牠所生活的環境中,不能只放上一群整天只知道吃草,不知道獵殺的動物。這麼大的一片虎園,即使不放進去幾隻狼,至少也應放上兩隻豹狗,否則,美洲虎無論如何也提不起精神。」
管理員們聽從了動物行為學家的意見,不久便從別的動物園引進了幾隻美洲豹投放進了虎園。這一招果然奏效,自從美洲豹進了虎園的那天,這隻美洲虎就再也躺不住了。
牠每天不是站在高高的山頂憤怒地咆哮,就是有如颶風般俯衝下山崗,或者在叢林的邊緣地帶警覺地巡視。
~~~~~~~~~~~~~~~~~~~~~~~~~~~~~
(^_^)HA HA HA 笑話
看完世大運棒球賽大家都在抵制韓國貨,我翻遍家裡除了洗衣機外也找不到有啥韓貨可砸的,最後把隔壁姓韓的鄰居打了一頓!
因為他不但姓韓,名字更讓我惱火,名叫韓國勝⋯⋯他們家還有韓國盈,韓國強也一起修理。只有韓國書放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