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博士~最後的住家
台灣女婿,馬偕的淡水日記
馬偕「最後的住家」
昨天(3/24)是馬偕的誕辰紀念日,內人邀玫寧一起到淡水馬偕醫院發源地-滬尾偕醫館瞻仰一代偉人馬偕的事蹟
牆上寫著馬偕在生命最後時刻所寫的《最後的住家》,詩中毫無保留的說出他對臺灣的疼惜與摯愛,不禁淚流滿面!
「馬偕—最後的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浪大海中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當割離的臺灣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心未當割離的臺灣
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
從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
找到我一生最後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啊』
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馬偕事蹟
馬偕1844年出生於加拿大,祖先是蘇格蘭人。他在多倫多、普林斯頓、愛丁堡三所大學完成神學教育,封立牧師後被指派到中國傳教。然而,史家記載他「陰錯陽差」的到了臺灣,馬偕自己卻一心認為是上帝的旨意牽引他。
1872年他抵達滬尾,從汽船甲板上眺望陸地,遠處有一千七百呎的孤立山峰,其背後還有二千呎、三千呎、四千呎高,壯觀又美麗的山脈!他在日記上難掩激動的寫下:「感謝主,就是這個地方了!」
其後的二十九年,馬偕以淡水為家,娶本地女子為妻、走進漢人鄉鎮、踏上平埔族人的村落,也深入生番地界,與小孩子一起學習他們的母語。
馬偕終身從事傳道、醫療、教育的工作,將西方文明引入當時閉鎖的臺灣社會。他目睹了日本統治前的臺灣,深刻瞭解臺灣人的生活與習俗,也讚嘆臺灣山川與土地之美。
1901年他因喉癌病逝,安息於他一生所獻身的福爾摩沙。馬偕的遺言:「我不是『外僑』,我是臺灣人!」
馬偕對台灣的愛 亙古常新永留芳
凡是對台灣有貢獻的人,我們都要讓他萬古留芳!
~~~~~~~~~~~~~~~~~~~~~~~~~~~~~~~~~~~~~
滿滿貢丸卻忍住不撈 這班師生讓網友鼻酸感動
老師教育班上學生為他人著想,幫同學留貢丸好讓他可以拿回去跟家人享用,感動網友。
有些孩子因家貧,過著艱苦的日子,即便如此他們仍珍惜求學機會,認真向學,而這班學生與老師的做法,令人感動。臉書烘焙達人,同時也是國小老師的《神老師&神媽咪》臉書上分享一個營養午餐的貢丸湯故事,藉此鼓勵學生發揮同理心,體恤家貧生。
神老師在臉書表示,某日班上孩子十分喜愛當天營養午餐的貢丸湯,吃完後紛紛跑去問她能否吃第3顆貢丸,但老師考慮到一位學生家貧,每次打包回家的就是一袋沒有料的清湯,決定把該名學生支開,趁機對其他同學「機會教育」。
神老師問其他同學晚餐喝的湯品,答案五花八門,有雞湯、魚湯、排骨湯、牛肉湯等等,「那你們知道那孩子家裡晚餐喝什麼湯嗎?」全場鴉雀無聲。神老師寫道,每位學生都是付錢吃午餐,但如果沒有必要多吃貢丸,「我們讓他帶有貢丸的貢丸湯回去好嗎?」
等到同學用完餐後,神老師刻意去看那鍋湯,發現大家都只盛了清湯,把貢丸留給同學,「大家都希望同學能帶貢丸回家跟阿嬤享用」。文後寫道,該貧生包菜時看見滿滿貢丸,眼神盡是喜悅。
全班舉動感動許多網友,有人表示教育孩子品德比成績更重要,「激發孩子的思考,引導他們行善,真佩服」、「謝謝老師把愛傳達給每一個學生」。
不過也有人質疑,「同理心是要顧及到他的心靈不是肚子」,直言把貧生蒙在鼓裡,就是在傷害他,更有網友說,社會不需要「過剩的同情心」,認為應當面跟該生商討更適當的做法。
神老師回文表示,從未因為要幫該生留菜而禁止學生吃飯,家長也知道她時時提醒孩子要吃飽,不然長不高,學生並沒有讓她失望,「我看見他們同儕之間的互助和關懷」,這群孩子表現出來的善與愛,她覺得非常感動。
~~~~~~~~~~~~~~~~~~~~~~~~~~~~~~~~~~~
(^_^)HA HA HA 笑話
鐵雄暗戀珍珍已久。一日,終於鼓足勇氣,對她表白。
珍珍聽完便問:你是想聽三個字的漢語呢?還是八個字的英語呢?
鐵雄思考過後,脫口而出:八個字母的英語比較浪漫啊!
珍珍:
.
.
I AM SOR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