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世界上被時間封印的地方
燕巢阿公唸歌-上字幕版本
首度曝光黑洞有新名字
意義原來是這樣
一位夏威夷的語言學家把公布首照的黑洞命名為「Powehi」,意義為「無窮創造的深美源頭」。(美聯社)
史上首張黑洞照片10日問世,引發全球關注,在社群網站上更是造成熱烈討論。一位夏威夷的語言學家把這個舉世觸目的黑洞命名為「Powehi」,意義為「無窮創造的深美源頭」,這也獲得了科學家的歡迎。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報導,為黑洞取名的是國際知名的夏威夷語專家、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Hilo)的木村(Larry
Kimura)教授。
根據夏威夷大學通訊(University of Hawaii News)的說明,Powehi一詞出於18世紀描述夏威夷宇宙創生歷程的頌歌Kumulipo,Powehi一詞指的是「無窮創造的深美源頭」(embellished dark
source of unending creation)。在夏威夷語中,po指的是「無窮創造的深邃黑暗源頭」,而wehi或者wehiwehi指的是「被裝飾、榮耀的」,在頌歌中被用以形容po。
目前公布黑洞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跨國研究計畫,其實也與夏威夷密切相關。EHT散布世界各地的8座電波望遠鏡共同形成與地球一樣大的虛擬陣列式望遠鏡,其中2座就位於夏威夷毛納基(Mauna Kea)休眠火山上。天文學家認為,夏威夷對EHT計畫有重要貢獻,因此以夏威夷語給首度曝光的黑洞命名,十分合理。
報導指出,參與該計畫的科學家登普茜(Jessica Dempsey)也認為這名字很適合,他表示「Powehi是完美契合的名字,它提供了我們所見黑洞照的真實形象」。
太陽會變成黑洞嗎?
天文學家首次拍到黑洞:質量是太陽400萬倍,照片4月10日晚公佈
理論上,只要把一個物體壓縮到它的史瓦西半徑以下,這個物體就會變成黑洞,史瓦西半徑內任何物體都無法逃脫黑洞,包括光。地球和太陽的史瓦西半徑分別是0.9公分和3公里,假設把整顆太陽壓縮到半徑小於3公里,太陽就會變成一顆黑洞。如果太陽真的變成一顆黑洞,那麼地球會被變成黑洞的太陽吸進去嗎?
質量在8個太陽質量以下的中低質量恆星會塌縮成一顆白矮星;質量在8到25個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最後會演化成一顆中子星;如果恆星的質量大於25個太陽質量,最終就會演化成黑洞。我們的太陽在50億年後會演化成一顆白矮星,不會變成黑洞。
要跑的快才能脫離黑洞?
脫離速度是指一個沒有動力的物體,脫離一個天體表面,不再掉下來的最低速度。以地球為例子,不考慮地球大氣的情況下,一個物體要離開地球的脫離速度是每秒11.2公里,只要一個物體的速度超過每秒11.2公里就會永遠離開地球,如果物體的速度小於脫離速度就會再落回地球。脫離速度和天體表面的重力有關,跟物體本身的質量沒有關係,一顆小石頭和一棟房子脫離地球表面的速度都是每秒11.2公里。
月球的重力比地球小,所以脫離月球表面的速度就只要每秒2.4公里。而太陽表面的重力比地球大,所以需要超過每秒618公里的速度才能脫離太陽。
如果在黑洞的表面(事件視界)上,那麼要離開黑洞的脫離速度是多少呢?黑洞的脫離速度超過每秒30萬公里,也就是要超過光的速度。但是世界上沒有東西可以跑得比光還快,所以連光都無法離開黑洞的表面,也就是說一但有東西掉入黑洞的事件視界,就永遠跑不出來了。因為連光都離不開,所以黑洞不會發出任何的光(或電磁波),這樣的物體就稱為黑洞。
黑洞有很強的重力(吸引力)
黑洞有很強的重力(吸引力),而且愈靠近黑洞,重力愈強。假設太空人頭上腳下的方向靠近黑洞,太空人腳部所受到黑洞的重力會比頭部還大,這樣的重力差異就是所謂的潮汐力,這會讓太空人的身體被拉長。重力差異愈靠近黑洞會愈明顯,太空人會愈拉愈長,最後變成麵條一樣細長。不是只有太空人會被拉成麵條,任何東西都會,一座山、整顆地球,都會被拉成麵條狀,太空船當然也不例外,這就是所謂的「麵條效應」。把人拉成麵條的麵條效應,比滿清十大酷刑還可怕。
PCLin加註: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兩物質之間都有吸引力:和其重量的乘積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黑洞的重量至少是太陽的25倍以上,又濃縮(太陽的史瓦西半徑是3公里),所以距離可很短,故吸引力非常的大!
不過這還沒結束,太空人和太空船會成為吸積盤的一部分,漸漸靠近黑洞,那些構成太空人身體和太空船的物質都會崩解成原子。
~~~~~~~~~~~~~~~~~~~~~~~~~~~~~~~~~~~~~~
研究科學的人相信有神嗎?科學家的回答出人意料
答案在影片裡面
英國科學家牛頓有一個好朋友,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發現者——天文學家哈雷。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神書《原理》竟然源于哈雷慫恿下牛頓和人賭氣
有一次,牛頓做了一個太陽系模型,中央是一個鍍金的太陽,四周圍繞著九大行星。一拉曲柄,這些星球就沿著自己的軌道開始運轉。
一天,哈雷到牛頓家裡做客,看到這個模型後驚歎不已,玩了很久。他問牛頓,「這是誰設計製作的?」
牛頓說,「沒有人做,這些材料只是湊巧碰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成了這樣子。」哈雷當然不信,覺得牛頓在胡說八道。因為在他看來,這個模型只有天才才能做得出來,怎麼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呢?
~~~~~~~~~~~~~~~~~~~~~~~~~~~~~~~~~~
(^_^)HA HA HA 笑話
【台大前代理校長張瑞雄的笑話】
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了,有一天,爸爸鏗鏘有力地給我念了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醃肉。」(Knowledge is power,France is bacon.)之後的十多年中,這句話一直困擾著我,產生了無數的謎團
。
這句話的後半部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能夠和前半部分聯繫到一起?之後的十多年中,這句話一直困擾著我,產生了無數的謎團
。知識與力量、法國與醃肉之間,難道冥冥之中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聯繫嗎!?
我,無法理解。更讓我恐懼的是,每當我向大人們提起「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醃肉。」
的時候,他們都毫無驚訝的神色,而只是默默的點頭贊同,甚至有幾分欣喜的目光含在眼中。
或者當有人說到「知識就是力量。」的時候,我總會緊接著強調「法國就是醃肉!」
可從來沒有人以怪異的神色盯著我或想要糾正什麼怪異的事情,有的只是微微一笑,點頭贊同。
某一天,深陷困惑的我終於鼓起了勇氣 ,找到一位老師請教:「‘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醃肉。’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可沒想到換來的卻只是整整十分鐘關於「知識就是力量」的解釋,完全沒有觸及到「法國就是醃肉」。
當老師講解完畢,我怯生生地試探道:「法國就是醃肉?」老師輕描淡寫地答道:「沒錯。」年僅12歲的我根本沒有勇氣和信心再繼續追問下去了。我,絕望了。
從那一刻起,我再也沒有去追問過這句話的真意,我堅信自己永遠不可能弄明白這句話,它就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我能做的只是當這句話被提及的時候假裝和所有人一樣明白它的意思。我徹底放棄了追尋。直到多年以後的某一天,我不經意在書本上看到了這句話
:
Knowledge is
power.
—–
Francis Bacon
知識就是力量
–法蘭西斯·培根(是一位英國哲學家兼政治家,曾擔任司法部長和英國大法官,他的作品被譽為發展科學方法,並通過科學革命保持影響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