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怎樣?清朝:我試過,代價十分慘痛
新奇中心/唐家興報導
▲中國古代大小戰爭多會遵守「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矩。(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有句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意思是說,戰爭中交戰雙方,不得以任何方式傷害對方的傳達信息的人員,這一說法最早出現在《左傳》;縱觀中國古代大大小小的戰爭,任何交戰方都會默默遵守這個規矩,即使沒有明文規定,各國之間也都有這個默契;然而,若是真的殺掉了來使,又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清朝試國,結果無比悽慘!
話說1860年8月21日,英軍突襲大沽砲台,清軍無力抵抗,於是英方派出了哈里·斯密·巴夏禮爵士(Sir Harry Smith Parkes)作為使者,前來勸降,清朝廷則派出怡親王載垣進行談判;而過程中,就發生了著名的「巴夏禮事件」。
▲巴夏禮曾作為英國使者,前來勸降清朝。(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談判時,英方派代表巴夏禮率領39人參加,清政府答應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卻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寸步不讓,在巴夏禮面見皇帝「跪與不跪」這一點上爭執不下。
清廷代表怡親王載垣說:「按中國禮制,見皇帝必須跪拜。」巴夏禮說:「我不是中國的臣子,我不用跪。」爭辯既久,相持不下。載垣當場大怒,與巴夏禮爭辯起來,但巴夏禮根本不怕,一一反駁回去;後來,清政府接到談判通報後指示:「必須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予許可。」巴夏禮拒不接受,揚長而去。清政府則指示僧格林沁將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為人質。
巴夏禮被押去刑部後,經歷了許多折磨,他的很多同伴直接死在了獄裡。得知此事的英國,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清政府明明說談判,竟然殺掉他們的使者,於是聯合法國,英法聯軍迅速進軍,兵臨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侵略軍之手,接著是連續兩日的搶掠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
▲英法聯軍攻進圓明園。(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三日後,皇帝的弟弟奕訢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聯軍交還了人質,但39名人質,生還的僅有18人,其餘歸還的全是屍骸,其中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的屍體是七至八塊。
其實當年清政府關押巴夏禮一行人的最主要目的是在以後的中英談判中更有底氣,然而最終不但沒有達到「斬使以示威」的效果,反而給了英國攻打我們的理由,之後又簽訂了更多不平等條約,令人扼腕嘆息!
~~~~~~~~~~~~~~~~~~~~~~~~~~
(^_^)美麗的台灣
(^_^)養生
(^_^)HA HA HA
這個好笑………
有位原住民喝了酒,遇到臨檢,警察要求車窗搖下來,
探頭進車裡聞ㄧ下說:"有酒味"!
原住民生氣說,哪有九位,明明只有兩位,現在是七月,你不要嚇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