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9, 2023

同樣是清朝的兵!為何有的是「兵」?有的是「勇」?

 

同樣是清朝的兵!為何有的是「兵」?有的是「勇」?

2022/05/07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清朝的士兵編制不同,性質也不同。(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清朝的士兵編制不同,性質也不同。(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翻開歷史的篇章,有許多細節非常有趣!清朝是藉由武力建立的王朝,清軍是清朝統治天下的基本力量,其中滿族建立的八旗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過,我們在看電視劇時,常可以看到清軍中的軍服,分為胸前有寫「勇」和寫「兵」的,這又分別代表了什麼呢?寫著「勇」字的士兵是因為他們更加勇敢嗎?答案並不是這樣。

 清朝是藉由武力建立的王朝。(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清朝是藉由武力建立的王朝。(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要解釋這個「勇」和「兵」的差別,必須從清軍的組成說起;清軍中的兵包括前期的八旗和綠營,清軍入關的時候,八旗都是滿人組成,也就是所謂的八旗子弟兵;綠營則是以漢人為主,順治初年,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這些人衣服上繡的都是「兵」字,簡單來說,就是國家的正式工。

 清軍入關的時候,八旗都是滿人組成,也就是所謂的八旗子弟兵。(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清軍入關的時候,八旗都是滿人組成,也就是所謂的八旗子弟兵。(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清朝中期以前,八旗和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後承平日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在清朝中期和晚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已經不堪重用,於是就開始招募一些地方部隊,簡稱為「鄉勇」;鄉勇在綠營之外別自成營,隨軍戰守,時稱「勇營」,從此相沿成例。但在咸豐以前,勇營額數多寡不定,武器更是良窳不一,沒有創建營製,有事招募,事後即予裁撤,不過是一種臨時性質的非正規部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臨時工」。

 清朝招募一些地方部隊,有事招募,事後即予裁撤,簡稱為「鄉勇」。(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清朝招募一些地方部隊,有事招募,事後即予裁撤,簡稱為「鄉勇」。(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但鄉勇在清朝中晚期越來越重要,太平軍起義後,咸豐二年(1852) 曾國藩在原鄉勇基礎上創建營哨之制,編練了一支有獨特制度的正規軍,稱為湘勇,通稱湘軍。咸豐十一年(1861) 李鴻章遵照湘軍的營制、營規組建了淮軍。隨後其他各省也相繼招募鄉勇,仿照湘軍營制編練部隊,使勇營成為鎮壓太平軍和捻軍起義的主力軍。經歷了一系列發展變化後,鄉勇成軍的「勇營」,最終代替了綠營兵,成為清代後期鎮壓反抗和維護統治的極為重要的武裝力量。

 

~~~~~~~~~~~~~~~~~~~~~~~~~~~

 

(^_^)動聽的歌謠

江蕙 -女人的故事



 (^_^)養生

 


(^_^)HA HA H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