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城高度僅7.8公尺,為何可以防禦外族2千年?背後3大真實用途曝光,難怪匈奴打不贏
風生活綜合報導 + 追蹤 2023-09-23
古代帝王為阻擋北方民族掠奪中原,而大舉修建萬里長城,自春秋時期開始建造,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其中,以秦始皇建造的秦長城規模最大,在修築期間動用了30萬人,到了明朝,歷經了二十次大規模修建,才有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明長城。不過,長城的高度只有7.8公尺,打仗的時候匈奴根本可以輕鬆翻過來,究竟能擋住什麼?對此,中國歷史學者揭秘3大真實用途。
長城建造時,以「因地形,具顯制塞」的基本法則構築,利用了地理天險禦敵,不僅可以節省建築材料,更有利於防守,因此,中國歷史學者紀連海指出,長城雖然僅僅只有7.8公尺,但主要不是用來阻擋敵人的,遊牧民族自古以馬為伴,打仗時,人可以輕鬆靠梯子、繩索翻牆,不過,戰馬再怎麼厲害,也無法翻越城牆,再者,遊牧民族轉徙不定,後期更有帳棚、車馬,由此可知,長城防的並不是人,而是戰馬。
第二,長城體系中設有大量烽火台,作為傳遞情報的系統,遇到敵人突襲時,則在白天施煙,夜間點火,有預警的功能,如此一來,有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最後則是防止走私,遊牧民族沒有鹽、鐵等稀有物品,因此,中原商人便會透過長城上的關口與他們進行買賣貿易,朝廷還能從中向商人們收取高額稅賦,增加國庫收入。
~~~~~~~~~~~~~~~~~~~~~
(^_^)動聽的歌謠
一剪梅~費玉清的經典好歌(新版高清)
(^_^)養生
(^_^)HA HA H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