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交內幕!26王室成員獵鷹party被俘虜 卡達付300億贖金給蓋達!?
卡達怒了!16輛豹式坦克出閘 斷交國軍艦敢開進領海「立刻開火」!
哈佛撤銷新生入學資格教我們的事:你的貼文等於你
感激 網友 來音(line)
美國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日前傳出,至少10名新生因為在臉書的私人聊天室互傳惡意梗圖(meme),而被校方撤銷了入學許可。
這些準哈佛生貼在FB群組裡的梗圖,內容驚世駭俗,包括鼓吹性侵、嘲弄猶太種族大屠殺,輕蔑中東孩童的喪生…恐怕都是心智正常的人不會認同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疑惑,這些學生到底在想什麼?似乎他們真以為他們在網路上的言論,可完全免責,不代表他們真正的形象?
不少人認為,網路具備匿名的特性,躲在螢幕後,便肆無忌憚,胡亂發言,顯然這群2021屆(2017年入學)的準哈佛人也是如此。他們在去年12月成立了一個FB私人聊天群組「哈佛好色布爾喬亞青少年梗圖」(Harvard memes for horny bourgeois teens),似乎刻意挑選政治不正確的內容。
哈佛校刊Harvard Crimson報導,「部分訊息開玩笑說,性侵孩童會令人性慾高漲,還有些梗圖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歧視性內容。」
同屆的準新生Cassandra Luca表示,「他們的態度就彷彿是『只因為我們進了哈佛,不代表我們不能胡鬧一下。』」但哈佛校方認真了,當他們聽說這個群組之後,便進行調查,要求參與聊天室的學生把張貼過的梗圖寄給哈佛行政管理單位指派的人員。
「審核入學的委員會很失望地得知,有幾位2021屆的學生在私人聊天室裡寄送冒犯性的訊息和圖片,」入學申請審核辦公室表示。最後,哈佛決定,撤銷這些學生的入學資格。
專家:這群學生判斷力薄弱
調查顯示,審核大學入學申請的負責人都會察看申請學生在社群媒體上的足跡。
圖為哈佛校園一景。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Amy Adler說,這個案例凸顯了這些學生的判斷力薄弱。「你在網路上的發言幾乎很少是真的私人(不公開)的…我們在網路上留下的足跡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必須隨時拿出最佳的判斷力。」
事實上,據Kaplan Test Prep的調查顯示,35%的大學審核入學資格負責人表示,會察看申請人在社群媒體上的軌跡,而這些人當中又有42%表示,他們的發現會讓他們對申請者產生負面觀感。
教育顧問Ana Homayoun說,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都很清楚,社交媒體上的足跡是有其後果的,但孩子們似乎覺得網路是另一個分身。
「或許他們會試著套用不同的人格、不同的觀點,看看會得到什麼樣的回應,」Homayoun說,「尤其當他們在app或團體中並未使用真名時,更是如此。」
但社交媒體畢竟還是一種廣播工具,Kaplan Test
Prep建議學生,某些話在說出口之前,先自問「我會在電視上這麼說嗎?」
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在網路上的人格和現實世界中的人格,沒有太大的區別。
Peter Steiner的知名漫畫「網路上,沒人知道你其實是一條狗」。早年,網路上或許可以隱藏真實性格,但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翻攝網路)
Peter Steiner的知名漫畫「網路上,沒人知道你其實是一條狗」。早年,網路上或許可以隱藏真實性格,但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翻攝網路)
或許在網際網路剛出現的年代裡,我們可以假設,我們在網路上的行為不會透露出我們真實的性格,《紐約客》的知名漫畫「網路上,沒人知道你其實是一條狗」,更強化了這種概念。
據英國電信機構Ofcom的調查,英國成人如今每星期耗費在網路的時間超過20個小時,美國的調查結果不相上下,其中光社群媒體就占去約30%的上網時間,是占比最高的一塊。
我們在網路上維持自我形象,所有社群網絡上的活動,潛台詞可說都是在打造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我們Po出孩子的照片,呈現自己身為傲人父母慈愛的一面;又或者我們對時事做出犀利的評論,展現自己幽默的一面以及政治傾向。
尤其是,如果著眼點是讓潛在雇主或目前老闆「看見」一個完美的你,企管大師Tom Peters建議,你必須認真的經營自我品牌,千萬不要說出任何不專業的話,甚至不要接受政治立場過於激進的人當臉友(畢竟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未來雇主或客戶的傾向),也不要做出粗魯的手勢,或穿著過於暴露。如同NBC新聞台的建議,「攝影機所在之處,保守一點為妙。」
但就如同電視實境秀,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受到觀察,做戲會變得比較困難;相反地,短時間的互動中,刻意欺瞞或試圖留下某種印象則相對較為容易,例如求職面試、第一次約會或參加晚宴等,我們可以審慎地展現性格中較好的一面、謹守社交禮儀。但想想,如果我們絕大部分的生活被直接轉播出去,那又會是何種光景?
當然,瀏覽器的上網紀錄不是我們的全貌,但無可諱言的是,我們在網路上的搜索、造訪的網頁和電子郵件與社群媒體活動,都包含了我們性格的蛛絲馬跡。
在數位時代來臨前,我們物質上擁有的一切透露我們的身分、風格和價值,心理學家稱之為延伸的自我。
網路世界模仿真實世界
如今,許多我們珍貴的個人物品都已去實體化,如同加拿大約克大學著名消費心理學家Russell W Belk所說,「我們的資訊、通訊、照片、影片、音樂、算計、訊息、書寫的文字和數據大多都隱形了,除非我們把它們調出來。這些全成了由1和0組成的電子串流,也許儲存在個人電腦裡,也或者存在某個難以想像的雲端。」
然而,在心理學家看來,去實體化的數位物品和實質的所有物並沒有不同,同樣有助於我們表達身分,並形塑我們的數位名聲。許多科學研究也發現,儘管網路提供了我們逃避日常生活的管道,網路世界其實也在模仿真實世界。
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的活動模式其實可以準確地透過性格測驗來預測,這項研究是由劍橋的Psychometrics Centre開發的。例如,在臉書上按讚能反映我們有多外向、以及智識和謹慎的程度。
此外,研究也證實,我們對某些媒體的偏好和網購行為,反映出我們性格的一部份,因此,電腦邏輯運算不僅會預測你在Netflix上會觀看什麼影集,或在亞馬遜買些什麼。
儘管我們的數位身分可能支離破碎,但顯而易見的是,我們各種不同的網路形象終究會指向我們真實的性格。
近來最顯眼的例子應該就是美國總統川普了,儘管白宮幕僚一再試圖淡化他備受爭議的推特貼文,表示這些貼文既非行政命令,也不是正式政策,但包括politico等媒體都說,推特比起他那些經過白宮媒體團隊修飾過的文稿,更能凸顯川普真正的意向。因為,「你的推特貼文就是你。」
參考來源:衛報、紐約客、芝加哥論壇報、CNBC
~~~~~~~~~~~~~~~~~~~~~~~~~~~
關係=有關係=發生關係
一個農場主在他的糧倉裡放了老鼠夾子,老鼠發現了去告訴母雞。母雞看了看老鼠說:“這和我有什麼關係,你的事,自己小心吧”。母雞說完走了。
老鼠又跑去告訴肥豬。肥豬淡淡的說:“這是你的事,還是自己小心為好”。說完慢悠悠的走了。
老鼠又跑去告訴大黃牛。大黃牛表情冷漠的說:“你見過老鼠夾子能夾死一頭牛的嗎?祝你好運”。完也驕傲的走了。
後來老鼠夾子夾到了一條毒蛇。晚上女主人到糧倉裡取糧食時被這條毒蛇咬了一口並住進了醫院。男主人為了給女主人補身體把母雞殺了。
女主人出院後親戚都來看望,男主人把肥豬宰了招待客人。為了給女主人看病欠了很多錢,沒辦法男主人把大黃牛賣給了屠宰場宰了。
一個人無論在社會中還是在企業裡,還是在團隊中,都不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要懂得擔當。維護別人、維護團隊,就是維護自己。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
~~~~~~~~~~~~~~~~~~~~~~~
(^_^)HA HA HA 笑話
滾!家裡沒人
有個美女給我發短信,說:今晚來我家吧,我家沒人。於是我去敲門,敲了一小時,果然沒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