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05, 2014

我們想要控制的東西,控制了我們的生命 + 中美兩國最大的差異在教堂



馬姐跳舞



好歌欣賞) 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
TRACY Huang 黄鶯鶯





電影:真假千金 (1971) 翁倩玉





KTV 羅燕絲 - 接財神








我們想要控制的東西,控制了我們的生命


感激 網友 伊媚兒


古時候,有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非常喜歡古玩。有一天,他在家中把玩他最喜歡的瓷杯。突然一不小心,瓷杯溜了手,好在將軍身手矯健,即時把它接住。不過,它也因此嚇出一身冷汗。

將軍心想:「我統領百萬大軍,出生入死,從未害怕過,今天為何只為一個小小的瓷杯就嚇成如此呢!」一剎那間,它開悟了。原來是「被瓷杯操縱」使他驚嚇啊!就是這種對事務的執著,妨礙了原本內心的清明和自在。

梅拉妮‧貝提(MelanieBeattie)在《無所執泥》一書中提醒大家:「我們想要控制的東西,控制了我們的生命。」當你學會捨棄執著,不再緊抓不放或全力抗拒時,你的生命就會開始流暢。

放棄每一個瞬間的執著,心扉自然敞開






紐西蘭.十二歲的界限


 (給所有的父母)  尹萍/天下雜誌   

不錯的文章, 思考一下~~獨立精神


「來來來,我們講清楚,我們家是要採取中式還是紐西蘭式?」一位台灣移民父親,面對吵著要把頭髮挑染成綠色的十七歲女兒,劃下道兒:「若是採取中式,我養妳到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妳呢,凡事都聽我的;若是採取紐西蘭式,妳愛幹什麼幹什麼,但是現在就給我搬出去!」不用說,這女兒是屈服了。

但是其實這不公平。這女孩十七年來都是按照中式教養法長大,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從來不知外面的風雨。她住在紐西蘭,但沒有真的過紐西蘭日子。忽然以「搬出去」要脅她,她沒有能力抗拒。

若把這故事講給土生土長的紐西蘭年輕人聽,對方可能不懂:她若要染頭髮,不需要跟她爸媽說,她自己打工賺的錢,要用來染自己的頭髮,不關別人的事。

她頂著新髮型回家,父母看見,即使心裡很不以為然,可能駭笑,可能假裝沒看見,但是絕不敢說「給我滾!」,因為,她說不定真的就搬走了。

紐西蘭是非常年輕的國家,冒險拓荒的精神處處可見。荒野登山長途健行是許多家庭扶老攜幼的年度活動,打獵露營劈柴生火是男孩子應備的技能。做父親的,以及學校老師,唯恐孩子嬌慣,不能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經常要帶他們到山林裡去回味「篳路藍縷」的艱辛。在山裡,他們會告訴孩子們,遇到困難,你就得「堅強起來」(Toughen up)。艱難困苦只能當成笑話帶過,叫苦叫累太遜了,得不到同情。

依照紐西蘭法令,十二歲的孩子就可以駕駛農場上的牽引機,十五歲可以申請學習駕照,十七歲可以取得正式駕照,十八歲可以投票、可以買酒。

在學業上,十五歲可以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十六歲可以申請入職業技術學院;十七歲唸完高中,可以申請入大學。一般文理科系只需三年就可畢業,順利的話,這時才剛滿二十歲。到這時候,很多人的履歷表已經洋洋灑灑,社會經驗也很豐富。

在這個農業國家,鄉下孩子從小就在自家農場上幫忙:清晨三點起床,給乳牛擠奶;下午三點放學回家,又擠一次奶。十幾歲的孩子對各種農業機具都很熟悉,收割牧草、修剪羊毛,是很得力的幫手,完全可以獨挑大樑。這些工作是有酬的,父母報稅時當成薪資支出。

城市居民,則沿襲英國小手藝人傳統,許多行業都像是學徒制。城裡的孩子,十一二歲開始找事,第一份工作往往是送報紙和傳單。此外,看各人父母的職業,或在修車廠,或在咖啡店打工。會樂器的孩子常常在街頭賣藝,才藝更高的在教堂彈管風琴或帶領唱詩。一位牙醫的兒子特別內向害羞,暑假就被派到海邊的度假屋去油漆整座房子和圍籬。

十六、七歲的女孩子最常應徵服裝店員工作,超級市場下午三點以後大半員工都是男女高中生(紐西蘭學校下午三點放學)。麥當勞和星巴克、電影院和披薩店,都是這些無技術勞工的求職目標。他們的工資依法是十八歲以上成人的八成,但工作表現不見得比成人差,因此企業主樂於僱用。

大學生的打工範圍更廣。調酒師、DJ、甚至猛男秀。大學宿舍每層樓有一位助理管理員,都由高年級學生擔任,正式支薪。每個大學生都希望在自己本科範圍內找到實習工作,但實在找不到,在餐廳當侍者也可以湊合。為了賺夠多錢,有的大學生打兩三個工。

沒有打工機會也不必太擔心。紐西蘭政府認為高中畢業就是獨立成人,如果想唸大學,不必倚賴父母,可以跟政府貸款。就算你家是豪門钜富,政府也不介意,學費、生活費都免利息借給你,每週自動撥款到你帳戶。等唸完書,開始工作賺錢,政府就開始算利息,從你的薪資中扣款。

意思是,你完全可以跟父母決裂。他們不能管控你的前途。很多年輕人就此脫離家庭,還特意跑到離家最遠的城市去讀書,好避開父母的雷達網;即使仍在本城大學就讀,也可能搬到外面與朋友合租房子住,週末也不回家。直昇機父母在這個國家不太存在。

有一個男生,到別個城市去唸了一年大學,暑假回家,發現他的房間已被母親改裝成書房,他的床被塞進地下室車庫。一個女生,前腳剛搬進大學宿舍,父母後腳就把同個城市裡的自家房子賣了,兩老搬到澳洲去頤養天年。一對姊弟,分別上了大學和技術學院之後,父母就駕船出港,四海遨遊去了。

年輕人有夢想,難道中年人就沒有?「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現在中年的這一代,當年曾經更叛逆:反越戰、反南非種族隔離、反美國核子潛艇到訪,親身經歷使他們明白,青春如烈火,壓制只能助長其勢。

兩代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自由與獨立不是沒有代價。這樣長大的紐西蘭人,到了老年,也極為獨立。他們堅決不要成為兒女的負擔,即使老伴已去,老人仍寧願自己獨居。政府也鼓勵他們儘量保持獨立,沒必要不用住進養老院。

教會團體、慈善機構及民間組織就結合起來,為高齡者提供居家服務:為輕度失智者送餐、為癱瘓者洗澡、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打掃清潔甚至種花蒔草。兒女縱然同住一城,也僅是例行探視。這個國家因此沒有快被壓垮的老媳婦,沒有肩挑重擔無可分勞的老女兒,倒是有很多已退休的老志工?

求個人獨立的社會,在傳統華人眼中或許嫌冷漠孤寂,但實質效果上,它比較合理而理性,也比較能寬容和尊重。舉例說,一位台灣移民父親,發現自己已成年(而仍然住在家裡)的兒子竟然是個同志,痛哭流涕,哀嘆「祖上無德,家門不幸」;而在同一個城市裡,一位紐西蘭白人母親,卻正迎接大學剛畢業的兒子,和他的同志伴侶來家過聖誕節。看著兩個年輕人協力幫她整理花園,這母親歡喜地告訴別的客人,她「好像多了一個兒子」。

這樣長大的年輕人是比較成熟的工作者。當他們開始攀爬事業的階梯時,已經不是菜鳥。有這樣長期社會訓練的傳統,紐西蘭的企業主一向把獨立自主、熟悉職場紀律、工作經驗豐富視為員工的固有條件。







有信仰,市場經濟才有靈魂



在北美遊歷,為的是讀無字的書,為的是有機會在異國他鄉仰望星空。在這片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物質文明最昌盛的國度,我經常反躬自思的一個問題就是:中美兩國最大的差異究竟在什麼地方?

一、中美兩國最大的差異
美國素來給予國人最深印象的是這個國家林立的高樓大廈,代表著美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可是,高樓大廈在中國已不稀罕!顯然,高樓大廈並不是中美兩國最大的差異。 

那麼,是財富的差異嗎?美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2000年中國的人均GDP為840美元,而美國是34,100美元,兩者差距懸殊。但考慮到中國人收入水平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財富差異雖大,不足以構成中美兩國最大的差異。

或許有人會說是科技水平的差異。但是,中國同樣擁有許多高科技:早就搞了氫彈、原子彈,讓火箭上天,並且正研製太空梭。所以,中國的科技水平雖說與美國有差距,但也不是天差地別。 

或許還有人會說是金融的差異。市場經濟最尖端的一塊就是金融,這是中國市場經濟的軟肋。相比之下,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金融,最早實施金融放鬆管制,引發金融創新,至今吸收著全世界75%的金融資源,使金融優勢成為美國三大優勢之一(另外是科技優勢與政治強權優勢)不過,中國的金融雖然落後,但是環觀舉國上下,銀行多如米鋪,證券公司到處招搖過市,而基金的廣告也已在央視的黃金時間頻頻閃爍。所以,中美兩國的金融差距雖大,但亦不足以構成最大的差異。

那麼,一定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差異了?誠然,這方面中美兩國的差異一目了然。但是,中美兩國國情不太相同,而目前中國正處於快速變革與轉軌之中。可以料想,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必然日益朝著建立起良好的政治文明與法制文明的方向前進,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許多經驗與做法,也會被海納百川的中國所借鑒。從這樣的角度,中美兩國政治、法律可參照的地方其實甚多,仍然談不上是最大的差異。

那麼,中美兩國最大的差異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我個人的看法是:教堂。只有在這方面,中美兩國的差異不是多和少的差異,而幾乎是有和無的差異。在美國,尖頂的教堂其數量之眾多過中國的銀行和米鋪。在哈佛廣場附近的街道上,我曾駐足四望,結果竟然在三個不同的方向發現了三個教堂。事實上,從美國的東海岸到西海岸,從農村到城市,在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以發現:這個國家最多的建築不是別的,正是教堂。教堂,而且只有教堂,才是美國人的中心,是凝結美國人最核心的東西。


二、教堂與市場經濟
美國人不是傻瓜,其對教堂之需求如此之盛,而教堂的供給也是呼之即來,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在美期間,教堂與美國經濟、社會及政治的關係成為我思考時間最長、想得最多的問題。我得出許多有趣的想法,限於篇幅,這裏僅談經濟方面的內容。核心的問題可以歸結為: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之比較。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市場經濟?是因為市場經濟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叫人不偷懶。計劃經濟行不通,壞就壞在沒有激勵機制,幹好幹壞一個樣。而在自由市場制度下,懶人是沒法活的。所以,市場經濟會逼著大家去競爭,它是個有效率的經濟制度。但是,市場經濟叫人不偷懶,卻不能叫人不撒謊、也不能叫人不害人這使得市場經濟存在著一種危險,就是它有可能導致一個很壞的情形:誘使人們勤奮地撒謊、勤奮地害人,不擇手段地謀取財富。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市場經濟不完善,完善的市場經濟是不會這樣的。但是,市場經濟光靠自身永遠也不可能完善,因為它只能叫人不偷懶,而不能叫人不撒謊不害人。

的確,市場的重複博弈可以降低撒謊和害人的行為,而法律的嚴懲亦有利於交易行為的規範。但是,在市場普遍存在著資訊不完全與不對稱情況下,完全靠重複博弈和法律的懲罰來求得規範的市場行為不僅不可能,而且可能不經濟--這意味著市場的運行成本無限高,貴得讓人沒法使用,最後或自行崩潰。中國的市場經濟目前就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這樣的困境。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只是樸素地認為,市場經濟就等於發財,而發財是可以不擇手段的。 

跛足的市場倫理業已導致中國社會出現兩大痼疾:一者,不是靠勞動致富、通過創造社會財富而獲得財富,而是靠官商勾結,惡意地轉移社會財富的辦法來獲取財富;二者,在市場交易中不講誠信,靠食言而肥,靠坑蒙拐騙而致富。所以,我們看到,市場經濟在中國實際上已經呼喚出了一群"人妖":他們在日夜不停地靠撒謊和害人成一己之私利。這樣的市場經濟自然運行成本高昂。而造成這樣高昂的經濟運行成本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中國人普遍缺乏自我約束。

如今的中國人是什麼都不信的: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天命,不信末日審判,當然更不信天堂。什麼都不信的人,最後只能信自己。而信自己實際上意味著一切都是可能的,撒謊騙人害人坑人又算得了什麼呢? 

但是,有教堂的市場經濟則有不同。中國人或許很難理解基督教徒是什麼樣的人。在此,我只能說他們是和我們一樣充滿理性的人,而你只要不將他們理解為怪物就行了。

不能否認也不必否認進進出出教堂的人中也有騙子,但就大部分人而言,他們上教堂絕非是吃飽了撐的,眾多的教徒的的確確是懷著虔誠的信仰出入於教堂的。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話一般人恐怕難以做到,因為一般人都不是君子。

相比之下,總是仰望教堂尖頂的人們總體而言較易遵守財富操守和準則。為什麼?其中的秘密就在於:清教徒雖然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熱衷於積累財富的人,但其追求財富並非為一己之私利,而為的是"榮耀上帝",並使得自己死後可以進入天堂。這樣的財富倫理使得清教徒在追求財富時的目標與手段不再是分裂的,而是一致的。一個清教徒絕不可能設想用撒謊和害人的方式去獲得財富,因為那樣做非但不能"榮耀上帝",恰恰是背叛上帝,必然遭到上帝的懲罰。

清教徒既然相信取財須有道,而且一心只想著為上帝而創造財富,自然可以成為君子,而且是君子中的君子。順便說一下,想到這一點,我對小布希要求美國的CEO們在財務報表上簽字時按著聖經起誓便恍然有了新的體會:原來布希不僅要為CEO們高懸上法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還要將他們置於地獄之刀山火海的威脅之中。法律之劍再加上帝的目光,顯然要比單純的法律的作用更大。

因此,獲取財富之手段與目的的一致性恰能相互彌補。從這個角度上講,市場經濟天生需要與某種市場倫理相配合才能發揮最大威力,就像好馬天生需要好鞍一樣。從人類社會來看,最成功的模式是:教堂+市場經濟。也就是說,叫人不偷懶的市場經濟與叫人不撒謊、不害人的強大信仰(倫理)珠聯璧合,才能生出最美最大最甜的果實。

你不是追求誠信嗎?那麼你應該知道:有信仰的地方有更多的誠信。這一點對於爬坡時期的中國經濟改革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啟示。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無教堂的市場經濟的另外一大不同是:前者更容易建立共同遵守的制度。原因也很簡單:擁有共同信仰的人們相比於只是信自己的人更容易建立彼此間共同信任。有人認為,美國最了不起的就是200多年前確立的一套憲政體制,這一觀點我頗為贊成。但是,美國憲法的基石又在什麼地方呢?其實,早在第一批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駛往新大陸途中,就有了後來成為新英格蘭諸州自治政府的基礎--"五月花號協定",其內容包括組織公民團體以及擬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規章和條例等,而契約的第一句話便是"以上帝的名義,阿門"。所以,共同的信仰是共同的法律的基礎。否則,就算法律制定出來也不會得到遵守。

有教堂的市場經濟相對來說還更有開放性。其原因也許可以解釋為:上帝面前,人們平等——博愛的精神內核更容易帶來對外人的開放、寬容與尊重。

有教堂的市場經濟還有別的作用嗎?有的,而且相當重要,那就是引導財富的消費,調節窮人與富人間的緊張關係。馬克思說過,富人要想進天堂,比大象鑽過針眼還困難。但是,對於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富豪來說,情況或有不同。因為他的宗教信仰將告訴他:獲取財富只是為"榮耀上帝",對他自己來說,必須合理地使用財富,永遠保持謙卑才是上帝所贊許的美德。

所以,在美國,我們看到,有錢的人必須將財富的1/10捐獻給教堂,讓其他教民分享,我們還看到,財富排行榜上的富豪與社會捐獻榜上的排名高度重合,富人與窮人的關係根本不像中國大陸那樣劍拔弩張。富人對財富的消費與處理,有的其實已經觸犯法律,卻並沒有觸犯世俗的法律,所以也難於受到法律的約束。可是我們知道,這些醜行決不為上帝所喜歡。但是,沒有了上帝的約束,一切醜行就都是可能而且常見的。

三、信仰:市場經濟的靈魂
現代經濟--現代政治--現代文化實際上是市場經濟的三位一體,中國社會為求市場經濟正果,最終將走上文化重建的道路,為市場倫理而投資。好在中國社會現在已普遍認識到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但要確立這樣一塊良好的基石絕非易事。

回顧中國的近現代史,中國對於西方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我們從船堅炮利學會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從人家堅船利炮的不斷改進我們懂得了要發展自己的科技、教育,又因政府主導科技與經濟的失敗走上了市場經濟的新路,到如今屈指一數已是160多載的光陰,但是,這一條現代化變革之路還遠遠沒有走到盡頭。從當今中國市場經濟的呻吟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危險在逼近:雖然我們已經告別人類最昂貴的計畫制度,因為缺乏合理的市場倫理,卻有可能陷於人類最貴的市場制度。 

現實無疑需要我們往前再多走幾步。其中之一,便是文化變革,找到一個與現代自由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要做到這一點,或從自己悠久的傳統文化中開掘一整套與現代經濟相適應的倫理,或通過吸收和引進的方式再造文化基因。漫遊於北美廣袤的土地,聆聽座座教堂發出的深沉的鐘聲,我不時會想起一位憤怒詩人的詩,並想著要將之改變如下:敬畏神威,敬畏閃電,也敬畏天空的驚雷。

唯有敬畏,才能得救;唯有信仰,市場經濟才有靈魂






^_^小常識


泡湯促進血液循環?醫師:錯誤觀念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東北季風陣陣,寒流開始一波波來襲,冬季熱呼呼的泡湯活動開始熱門起來,坊間提供從台灣頭泡到台灣尾、所謂的「泡湯秘笈」也正夯,不過,媒體報導高齡銀髮族因泡湯而心肌梗塞致死的消息也偶有所聞,泡湯玩樂之際,除了享受泡湯的樂趣,也別忽略泡湯可能潛藏的風險。泡湯有什麼好處?又會面臨什麼樣的風險?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 任蔡忠文 醫師指出,「泡湯之後全身發熱、血液循環變好」 是許多人既定的「錯誤印象」,但事實上,泡湯的主要好處,是在於能讓人心情變好,使人覺得放鬆,具有紓解壓力的效果,同時兼具水療復健,使關節痠痛或肌肉緊繃情況獲得改善的效果。泡湯後頭暈目眩 腦部缺血的危險,反應泡湯雖然可以透過血管擴張促使心跳加快,但可能造成的風險會遠大於好處。

蔡醫師解析,泡熱水時,為了散熱,會使身體表皮皮膚血管擴張,血管的阻力下降,相對的血液容積可能不足,導致血壓變低,心跳加速,心臟被動式的被強迫增加負擔,可能感到胸悶不適;同時,肌肉會變得鬆弛,原本像是幫浦般可調節身體血液分佈的功能無法發揮,尤其是泡久了突然站立起來時,會覺得頭暈目眩,上半身的血液會迅速掉到下半身,原本身體透過交感神經讓心跳加快、使腳部血管收縮、讓血液回流到頭部、維持腦部血壓的機轉被切斷,對身體造成極大的考驗。

若是身體強壯的人,一段時間就能夠馬上恢復,但是心血管功能或心臟不好的人,泡湯後突然站起來的一瞬間,就等於是突然間嚴重失血1、 2公升 似的,腦部血管沒有阻塞的,會突然間呈現腦部沒有血液、心臟打不出血壓、冠狀動脈缺氧的情況,更嚴重的,可能會因而誘發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骨鬆者 不宜泡湯

蔡忠文醫師指出,有些民眾以為血管不通,想要藉由泡湯來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問題,其實是錯誤的做法。
泡熱水時,身體組織需氧量會增加,而患有足部病變糖尿病者,或是有周邊血管阻塞疾病者,原本血流已遭阻斷,一旦需氧量大增,卻無法供應足夠的氧氣,反而會導致缺氧壞死,因此,不僅不能泡湯,連用熱水泡腳也不適合。

另外,年紀太大、有骨質疏鬆狀況等,在濕滑浴場中易有跌倒風險的人,宜儘量避免泡湯。蔡忠文 醫師表示,想要促進血液循環,快走搭配間歇性衝刺的短跑,是最安全的方式,而不適合跑步者,走路甚至逛街,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聰明泡湯Tips

蔡忠文醫師建議,掌握聰明泡湯小撇步,就能安心享受泡湯的樂趣。

1.泡湯宜慢慢加溫水溫不可過高,約 38℃ 至 40℃ 左右, 41℃ 、 42℃ 溫度即已略高。,老人家泡湯的風險較大,溫度過高也較容易昏迷。

2.泡湯的時間不宜過久,幾分鐘就好,以免泡得太久,影響身體散熱,容易中暑。

3.起身時動作宜慢,勿突然站立起來,可將雙腳抬起,先在浴池邊躺一下或坐一下,再慢慢起身。

4.泡完湯起身後若覺頭暈,可以立即坐回溫水中,藉水壓幫助血液回流,或在池邊平躺休息,將雙腳抬高。
救命常識:

泡湯昏倒怎麼辦?泡湯不小心昏倒時,先讓昏倒的人平躺在地上,並且儘可能將他的雙腳抬高,使血液能迅速回流至頭部;當昏倒者甦醒之後,儘速讓他喝水,以補充泡湯時出汗所流失的水分。

5.泡湯不宜嘗試忽冷忽熱,一下跳進熱湯,然後又馬上跳入冷泉中;身體的調節機能有一定限制,在急遽環境變化下,會導致身體調節能力變困難或甚至完全喪失,引發心肌梗塞的機率會因而增加。

6.有心血管疾病 (含中風) 的患者或年紀越老的人都不宜泡湯,更不宜久泡,本來就變差的身體調節能力,會受到更大破壞;泡湯的水位越高,影響越大,建議可泡膝蓋以下,或單純泡腳,影響性會較低






(^_^ )HA HA HA 笑話


霧霾讓中國人更平等更幽默


霧以吸為貴


近年來,中國迎來霧霾肆虐的艱難時代,有關霧霾的各類 段子更是大量湧現,成為一個時代的另類註腳。這裡收集一些分享給大家。不少段子很經典,能讓你笑到淚奔,也能讓你笑完之後黯然神傷。

1.剛才聽北京交通台的廣播,一個哥們打電話和主持人交流,都快哭了………說外面霧太大看不清路口紅綠燈,車開到中間才看清是紅燈,都連闖了四五個,咋辦啊? 

主持人安慰他說:〝 沒事,霧大,照不清您車牌號!〞

 *****

2.“新南京人精神由此誕生:厚德載霧,自強不吸,霾頭苦幹,再創灰黃!事實再次證明:「霧以吸為貴」啊!”

*****

3. 上海目前狀態:遛狗不見狗,狗繩提在手,見繩不見手,狗叫我才走。

****

                        
4.今年以來,東北地區,尤其是 哈爾濱 市霧霾嚴重。今年入冬以來以哈爾濱為發生地的霧霾段子明顯多了起來。

今日哈爾濱重度霧霾,兩位同學的對話, 甲說: 「 咱們去賣口罩吧,一定能賺好多錢!」乙說: 「 賺你妹啊! 誰能看見咱們賣口罩!」

*****

5.哈爾濱老夫妻早起走進霧霾分開了, 老太太打手機:老頭子你確信咱倆一塊出門的?

老頭說:「你糊塗了,我就在你前面一米遠」 老太太說:「我怎沒看見你?」

老頭說:「這麼近,都我聽見你的說話了」老太太說:「什麼說話,是我給你打手機」

老頭說:「我可沒帶手機!」老太太說:「壞了!我拿的是電視遙控器,家裡滿是霧霾沒看清。」

*****

6.哈爾濱今天煙霧繚繞!能見度五米!早上一同事開車迷路了,下車尋找路標。看到路邊一個哥們兒也在尋路就上前去問:「哥們兒,這是哪?」

這哥們兒很詳細地為他指明道路! 同事道聲謝剛想走,轉身問那個哥們兒:「你都知道還找什麼呢?」

那哥們回答:「我也是看路標來著! 路標找著了!可是我找不到我的車了!」

*****

7、 霧霾天,兩個醫生鬱悶地望著窗外的大霧聊天。

甲: 你說,這天兒讓人怎麼幹活呀 ?
乙: 是呀!  這大霧天氣,若要是趕上個白內障拆線,病人睜開眼後準會以為自己的手術失敗了。

*****

8、傳統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也參與到了霧霾段子創作的偉大事業中,比如悟空和唐僧。

悟空: 師父,前方煙霧繚繞,如仙境一般,怕是到西天大雷音寺了吧?唐僧: 悟空,那是南京!如此仙境難怪是全國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了! 要不你留下吧!

悟空: 師父,我要去西天 !唐僧  : 徒兒留在此地就是去西天最快的方式 。

菩提祖師見猴王長得像個猢猻,便給他取了個姓氏為‘孫’,至於名字,祖師抬頭望瞭望天色,皺著眉頭說道  : 乾脆你就叫「霧空」吧! 悟空名字就這麼叫開了。

*****

9、霧霾段子中又怎能沒有愛情故事呢?「情侶逛街走,必須手牽手; 撞上一棵樹,被迫暫鬆手; 過樹不見人,情人被牽走」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在上海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


*****

10、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之間的空氣質量差異很大,即使在霧霾長期籠罩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情形下,還是有很多地區擁有較高的空氣質量。

凸顯不同地區之間空氣質量的差異也成為霧霾時期段子的主題之一。

某人到呼倫貝爾旅遊,一下飛機來個深呼吸,話說空氣太新鮮,質量太好,身體一時接受不了,立馬暈了過去。

急救人員來到了問 : 哪來的? 答 :北京。 急救員將氧氣筒的管接到汽車的排氣管上,讓他溜了幾口,醒了!

 霧霾讓中國人更平等更幽默
『自強不吸』的中國人談笑間編了很多關於霧霾的段子:

11 司機開車追尾,向前車車主說,人潮人海中,能碰到你,這不是緣分,是霧霾 ;

12 到公園約會,等了半天沒見女友來,一打電話她說她也坐在那個椅子上,我一摸身邊還真有一裘皮大衣美女,親了一陣後,發現是條哈士奇……



台灣空氣品質PM2.5即時圖-越大越不好, 美國癌症協會(ACS)研究PM2.5濃度每增加10μg/m3,會增加6%死亡率風險,環保署初步訂於109年達成全國細懸浮微粒濃度年平均值





PM2.5和細菌一般大小,PM2.5進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以為它是細菌,也會立刻把它吞下。巨噬細胞吞慣了細菌,細菌是生命體,是巨噬細胞的食物,可是,PM2.5是沒有生命的,巨噬細胞吞了它,如同老虎吞石頭,無法消化,最終被噎死。巨噬細胞大量減少後,我們的免疫力就會下降。








畫的意境  



那麼多年的時光只是上天賜予你的一場美夢,為了支撐你此後堅強地走完這冗長的一生。

一切都開始於迅速、準確的行動。

盡可能的開心地活每一天,就好比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

從平凡看生活,會看見快樂;

從現在看過去,會看見無知;

從檢討看內心,會看見成長;

從善念看他人,會看見慈悲;

從反省看自己,會看見轉機;

從接受看命運,會看見踏實;

從知足看人生,會看見珍惜。

從寬容看是非,會看見解脫;

從隨緣看事物,會看見自在;

樂觀看未來,會看見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